在八年抗日战争期间,黎城作为太行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县、腹心县、完整县、模范县,在面对反扫荡、反摩擦、你死我活的残酷斗争现实中,朱德、彭德怀、左权、杨尚昆、刘伯承、邓小平等八路军总部领导在这里长期战斗、生活,留下了众多的革命遗址、遗迹、文物、红色文化故事及晋冀豫区唯一的八路军总部账单,和许多像天书一样的密码、代号,它们同样是重要的革命遗存。破译这些密码、代号,挖掘它们所承载的红色文化内涵,是一件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工作,有着特殊的历史价值。
现将近期发现、发掘的八路军总部及军政机关在黎城的密码代号试释如下,以便与大家交流,共同探讨:
一、老八路刘贵福子刘国良提供的八路军总部军工部代号:
军工部代号为吉峪(裕)部,在黎城县上赤峪、赵姑村。
水窑一所(黄崖洞兵工厂)代号工兵营,在黎城县黄崖洞镇水窑山,后为黄山。
青城铁厂代号吉祥。 南就水子弹厂代号煤炭窑。
看后复装枪弹厂代号木厂,在黎城县下赤峪、看后村。
太行工业学校代号工校,在黎城县西头村、看后村、岚沟村井上。
尖庙机器厂代号油坊。 柳沟铁厂代号焦作。
平顺老二所代号太南留守处。
说明:仓库有赵姑、葫芦角、古池山等处,分散隐藏黎城各地。
八路军首长保密代号:
彭德怀代号4号。 左权代号13号。 杨立三代号18号。
刘鼎代号51号。 刘鹏代号52号。 刘贵福代号72号。
二、老八路刘贵德提供的黎城八路军保密代号:
上遥村代号新遥。 南港沟村代号靠背。 北委泉村代号反正。
南陌村代号北庄。 方向村代号后遥头。 茅岭底村代号后庄。
东崖底村代号前庄。 卜牛村代号牛王庙 129师1941年反扫荡行动代号曾用雕鹰和回头。
三、孙广兴、宋河星、赵晚芹、杨尚军、董长熙、郭海波调查破译的八路军代号。
赵姑村以军工部部长刘鼎的刘为代号称刘家沟。
西村霍家庄以冀南银行经理胡景沄的胡为代号称胡家沟。
八路军总部被服厂、卷烟厂、秘密电台、秘密地下交通工作站在土地庙村的代号称新庄,后因在反扫荡中,驻扎在南委泉的八路军军法处在土地庙处死四个汉奸时,在山上摔死三个人,跑了一个。敌人扬言报复土地庙,为免遭涂炭,土地庙村名遂隐去,一直称为新庄村至今。
板山豁代号为左会枒口。 瓮圪廊代号为南口(相对于北口宽嶂疙廊)。
彭德怀代号为2号。 左权代号14号。 罗瑞卿代号15号。
欧致富代号28号。 高捷成代号7号。 熊光炳代号8号。
陈希愈代号9号。
八路军总部在郭海波家留下的资料中密码破译:(部分密码前面已有,不再赘述)
129师司令部代号为襄防司令部。 129师代号为襄防部。
冀南银行总行代号为伦敦。 冀南银行印钞厂代号为伦敦工厂。
黎城县青茶、磨石、石泉的印钞队最初的代号是129师后勤工作队。
晋冀鲁豫区党委代号为湘阳部。 八路军总部代号为黄峪部。
抗大总校代号为青纵队。 新华社代号为教导队。
冀行发行部代号为长江大队。
黎城谭村会议指车不滩村百宝峧沟马儿背议定百团大战的高级别秘密军事会议。
晋冀豫区党委锄奸部代号为清竹党委会。
华北兵工局第七药厂代号为太行青年学校,在黎城县源泉村。
彭庄子弹厂代号复义记合作社。
太行造纸厂代号为晋华机器厂,在源泉、源庄、石背底村。
漳源纸厂指八路军源庄造纸厂。
漳北纸厂指八路军石背底造纸厂。
反扫荡时印钞小分队代号一道梁,在黎城县宽嶂村上青茶;代号二道梁,在黎城县漆树村二沟躲兵岩;代号三道梁,在黎城县宽嶂村磨石;代号四道梁,在黎城县宽嶂村油篓沟。
联办为冀太联合办事处简称。 师供为129师供给部的简称。
野供部为八路军总部供给部内部简称。随校为129师随营学校简称。
联中为太行联中简称。 子弟兵指黎城独立营。
一分校指抗大一分校。 高校指抗大总校。
三分院指129师野战医院三所。 抗大医院指八路军总部医院。
白院指白求恩和平医院。 东阳关三摒镇指黎城县枣镇村。
1938——1939年,黎城牺盟游击队队部驻西井,代号北平。
1938——1939年,黎城抗日政府驻横岭,代号南京。
冀南银行发行处代号长江。 八路军子弟学校代号教养院。
长凝机场指长宁机场。
尚未破译的八路军及其黎城地方军政机构密码代号:
1825、1572、吉岭部、北社区公所、一区署、圣裔里、宣太里、苏村里、中央红海部、猛部、长城部等。
说明:抗战中,八路军转战太行,为了保密曾经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使用不同的代号,由于战争年代留下的资料很少也不完整,当事人相继过世,文献中出处不同,证据来源不同,同一机构或人员不同时期相应的代号也不尽相同。我们做出了很多努力,有些代号还是搞不清楚,望有识之士谬处纠正,缺者补出,共同为弘扬八路军红色文化做出贡献。
简析八路军总部账单上的神秘数码及其量器衡器
在孔家峧八路军总部账单中,记账的数码除了传统的文字大写外,还有许多是已经不再使用的苏州数码,真还难住了我们这些首次接触到账单的人。因为在抗战以后,这些数码早已不再使用了。
为了解释这些苏州码子,孙广兴、董长熙访问了许多耆老和查阅有关史料,才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现将这些数码写记如下:
中国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传统的大写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
还有一种写法是将壹写作弌、贰写作弍、叁写作弎、肆以下相同。这两种写法第一种不易篡改,第二种的弌和弍就容易篡改,所以这种弌、弍和弎在记账中很少见到,只是在画和文学著作中,间或见到。如古画中的“瞎子打架”,上首写的是“瞎闹弌场”的壹就写成弌。
由于汉字笔画繁杂,这些大写的数码,在账单中书写很不方便。又由于古代书写格式是竖排,中国数字易于混淆,于是另一种简易的写法应运而生,这就是苏州码或叫草码。苏州码子,是中国传统的数字文化演变而来,形成于明代,产生于苏州故称苏州码子,为朝廷密码数字,用于军事、经济等。清朝时期流传民间并且盛行,民国初年仍在使用,抗战以后就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这种写法如下“〡、〢、〣 、〤 、〥 、〦 、〧 、〨、〩 、十”,这种表达形式的书写方法,大都写成方形,易认易读,与我们现在使用的“1、2、3、4、5、6、7、8、9、10”相对应。
大约在明朝之际,从西方传来的数字更为方便,分别是1、2、3、4、5、6、7、8、9、10,称阿拉伯数字,老百姓称之为“洋码”。很显然阿拉伯数字比起中国传统的数字易记易学,使用方便。以后阿拉伯数字彻底替代了中国传统的数码书写方式。不过今人在写借据、欠据时仍习惯写上传统的大写,然后再写上小写。
孔家峧村八路军总部的单据中,记账人郭建仁为什么在抗战期间仍然使用当时已不再使用的苏州码子,是传统手法还有另有用心,这仍是个谜,是否为保密起见使用的暗码,值得大家推敲。
在孔家峧村的八路军总部单据中,粮食是以石(dàn)、斗、升、合(gě)记载的,而谷草和麦秸则用的是斤、两。
在中国传统中的量器中分大石、大斗和小斗。10斗为一大石,10升为一大斗,5升为一小斗。一升为十合。
中国传统的衡量器单位为石、斗、升、合,如今这些衡量器早已不再使用,但是斗升量器仍然完好无损地保存在孔家峧郭家,郭家还有一杆古秤。
使用几百年的老秤16两为一斤,换算进位为625,即625钱为一两,弍两为1250,叁两为1875,四两为2500,依次相加则八两时为5000,16两时为10000,这种换算方法很不方便,所以1959年前的财会人员初学时,必须先背会斤秤歌:一、六二五;二、一二五;三、一八七五;四、二五……,一直十六两读为一斤。1959年4月,国家规定原一斤为16两的老秤改为一斤为10两的新秤。
戥(děng)是两以下称重的衡器,即一种小型秤,多用于银两交易、中药铺称药所用。戥最大的重量是两,两下分钱,钱下是分。在中药处方的份量里,医生常写几钱几分,10钱为一两,10分为一钱。
在解放前戥的份量写两、钱时,常写成 ,钱写成 ,分写成分。孔家峧的八路军账单中常用“ ”。
斗、升、秤是解放前交易的量器、衡器,一般由官方颁发,但是民间也有私造的。旧社会不法地主商人用大小斗、大小秤蒙骗老百姓,盘剥穷人。乡间有“嘴说金刚经、腰押八合升”,“大斗进,小斗出”,就是指这类黑心商人和地主老财的狡诈做法。
十六两秤的来历:古代做秤时,以什么为标准?经过朝廷再三研究,决定以天上星宿的名称为准,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南北相对,平分天宇。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共十三星,用十三星(两)代表一斤完全可以,那么半斤呢?十三星中间出现一个半数,不好确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又加上福禄寿三星,这样就成16星(两),半斤正好是八两(成语半斤八两),八个星。因此,秤杆上的铜点称为星。
有了秤杆还得有相应的秤锤,秤锤与秤杆如何结合在一起就平衡了,这就得在秤杆上加一定盘星。定盘星又称北极星或是紫微星,是一杆秤准与不准的基准星。将秤锤吊在定盘星上,整个秤杆平衡,这杆秤就可以使用了。成语中“四两拨千斤”的说法就源于秤杆和秤锤的关系。
在北斗星南斗星再加上福禄寿三星,表现了应该公平交易,如果缺斤少两,就是缺了做人的道德,要损福、要损禄、直至损寿。由此可知古人在造秤时的良苦用心。
如今已经快要消失的古代量器、衡器,在参观孔家峧八路军总部旧址这块圣地时,仍能看到它的部分器物,不仅能领略到中国度量衡的演变历史,更重要的是它们是黎城人民在抗战期间为八路军服务的有力见证。
附 孔家峧村八路军总部账单中的苏州码子
一二九师三营取小米十三石八斗,麦子五石三斗 * 豆七石八斗三样共合三十六石九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