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留言反馈
首 页 消息动态 炎都尧乡 烽火岁月 人物访谈 红色百村 红色论坛 红色图志 历史记忆 红色视频 红色旅游 祭奠英烈 红色寻踪 抗战根基 红色文艺
当前位置:首页 > 烽火岁月
烽火岁月
日寇蹂躏妇女 区长解救难民
发布时间: 2015-03-11   浏览次数:26312   新闻来源:红黎城   【字体:

东阳关村的陈海新老奶奶生于1928年,老家河北省沙河县安河村。1941年十四岁时,在老家实在生活不下去了,父母亲带着她和一个哥哥三个弟弟,一路逃荒要饭来到山西黎城。说起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85岁的陈海新老人声音哽咽,老泪纵横,久久不能平静。慢慢地讲述了她的艰辛经历:

抗日战争开始后,她的老家处于交通要道边上,刚开始时,日军只是路过,虽然村子里也遭受到烧杀抢掠,但大家到野外躲几天也就过去了。八路军385旅到冀中平原开辟根据地时,也在村里住过一段时间,灶房就设在陈海新老人家里。她还清楚地记得那些穿的破破烂烂的兵,待老百姓非常和气。那时候,他家里很穷,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饿肚子是常有的事。八路军来后,就让她全家上了灶,与部队里的人一起吃饭。老人记得,虽然吃得很不好,最好的是小米稠饭,但却能吃饱,她觉得非常满足。

1939年以后,鬼子实行“囚笼”政策,在交通沿线设立了据点。她村子周围建了一圈炮楼,住了一个中队的鬼子兵。这些日本鬼子可把周围的老百姓给害苦了。每天晚上要村里送五十个姑娘过去,供兽性十足的鬼子们发泄兽欲。有时候人数不够或送的迟了,鬼子就架起大炮朝着村里猛轰,炸的房倒屋塌,血肉横飞。村里的维持会摄于鬼子的淫威,不敢不如数送达。可鬼子要求的非常苛刻,非要黄花姑娘不可,有时候实在凑不到,只好让村里的媳妇们梳洗打扮一番,冒充姑娘前去。送到据点里的姑娘是有去无回,不是誓死不从被鬼子杀害,就是被鬼子轮奸,造成身心严重摧残,甚至终生不孕。一选上谁家的姑娘,全家大难降临,父母愁,女儿哭,生离死别,家破人亡。在这样的情境下,逼得村子里的人们趁着黑夜逃离村庄,远走他乡。

陈海新老人那年只有十二、三岁,为了免遭厄运,父母只得带着她兄妹五个走上逃命路。他们一路要饭来到山西东阳关,这里虽然也有鬼子经常出没,但毕竟是解放区,鬼子的势力差远了。但其恶行仍臭名远扬。

来到东阳关,全家安顿下来后的第二年春天,日本鬼子前来扫荡,那天傍晚从东阳关和火巷道路过,刚好在路边开店做小买卖的那户人家,是从河北曲周逃荒来到这里的,家里的大女儿那年十八岁,出落得风摆杨柳,亭亭玉立。看到鬼子的部队后,父母亲赶忙让她到后屋里躲藏。谁知迟了一步被鬼子发现了,那些野兽一样的东西,一个个大笑着,喊着“花姑娘、花姑娘!”把大女儿拖了出来,大姑娘害怕地叫喊着,哭闹着,蹬着腿,落把着身躯,死也不走。大声喊着:“爸爸,妈妈救我。”曲周商人也冒着杀头危险,跪在地上磕头求饶。鬼子一脚把他踢开,生拉硬拽把大姑娘带到了晚上的驻地。一个小队的鬼子,排着队,轮流强暴了她。鬼子们的兽性得到发泄后,一个个狞笑着,穿上衣服走了。

大女儿一个人躺在那里,欲起不能,欲喊无声。流着泪好容易等到天亮,才被邻居们发现,赶忙给她父母报了信。母亲看到女儿的残像,心疼的把她抱在怀里,母女淘号大哭。哆嗦着手帮女儿床上衣服要回家去,谁知女儿根本走不了。看着女儿圆鼓鼓的大肚子,母亲没法子,在邻居大娘的帮助下,拿着擀面杖轻轻地擀着女儿肚子,泪水扑簌簌地掉在女儿的身上。

听到发生在东阳关的这则消息,小海新的父母赶忙在当地找了个人家,把刚刚十五岁的她嫁了出去。

提到从老家出来的那段逃荒讨饭路,陈海新老人哆嗦着,仿佛又回到了当时的境地,满脸皱纹的脸上,一副难以忍受的表情:

那年月,全家出来的全部家当就是几件破衣烂衫和两条满是补丁的套旦被子,父亲一副扁担挑着,母亲背着最小的三弟,手拉着还未成年的小海新和另外两个弟弟,稍大点的哥哥拿着根棍子,跟在父亲身旁。漫无目标地向着山西方向走去。到晌午了,肚子骨碌碌地叫着,饥饿难忍。可全家一点吃的都没有,母亲看着路旁刚刚灌浆的麦穗,忽然有了办法,全家停下来,孩子们来到麦田里,藏在麦垄间,用指甲把麦穗切下来,揉搓揉搓,连糠带粒吞下肚子。压了压饥,全家又上了路。傍晚,夜幕笼罩大地,一棵棵大树,一座座山峰,黑乎乎的像个怪物,吓得小海新和弟弟们依偎在母亲身旁,饥寒交迫的他们可到那里安身呀!好在春夏之交,天还不算冷,眼看夜深了,没法子全家只好在河南店一个背风的磨道里安顿下来,用一把荒草扫了扫磨台上的浮灰,铺开那旦破被子,让孩子们躺下睡觉。父母亲和哥哥轮流着,手拿两根木棍站岗打狼,保护全家。那时候,常有野狼出没,时常听到有孩子被狼吃掉的吓人消息。

就这样,提心吊胆、忍饥挨饿在涉县串着村庄讨饭四十多天。后来听说东阳关一带粮食较多,父母便带着全家穿山越岭来到上、下弯、小口一带。饭是好要点,可全家七口人,还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看到她们全家的残像,好心的当地人给父母亲出主意:把孩子们送给人家,一来可以减轻要饭的负担,二来可以让孩子们逃个活命。没奈何的父母亲,只得含泪把三个弟弟卖给了当地人。一个卖到了香炉峧,一个卖到了枣镇,一个卖给东阳关红梅寺的老和尚。小海新是家里唯一的女儿,哥哥年龄大了,留在了父母身边。三个弟弟换来的一点粮食,总算安顿了一段时间,在东阳关大路边找了个破房子居留下来。

天长日久,仅有的一点粮食什么时候是个头呀!没奈何,小海新每天中午前提着个破篮子,挨家挨户地去给人家切南瓜,把别人家不要的南瓜瓤收集起来,回到家里稍混点小米熬粥,全家享用。呆了一段时间,渐渐地和关上的人熟了,有人介绍让哥哥替小口的一个青年当了兵,是县干队的。那户人家给了几升糠面算是报酬。那年夏天,黎城闹蝗灾,蝗虫遮天蔽日,所到之处,禾苗全被吃光,小海新和大人们一起打蝗虫,几扫帚下去,就是一堆蝗虫,她拿着簸箕,把打死的蝗虫收集起来,煮一煮,再放点油炒,吃了一个多月。

“好吃吗?”笔者问到。

“好吃什么呀,只是能吃,可以填一填肚子而已。”

小海新一家的困难生活,引起了当地抗日区政府的注意。区长李飞龙来到家里,问寒问暖。弄清情况后,李区长给了我们几斗小米和玉米,足够三口人吃上一月半载。这可乐坏了父母亲,跪下就是磕头。李区长把她们扶起来,和蔼地说:“你儿子当了县干队,就算是抗属了,照顾你们是政府的责任。”

安住吃的后,李区长又和村干部商量,把官道边的一处破房子批给了父亲,让他收拾一下,补补漏子抹抹墙,开个车马旅店。父亲千恩万谢,按照李区长的吩咐,认真地开起了店,全家的生活总算有了着落。生活渐渐好起来后,父母亲又把卖了的孩子们一个一个地赎了回来,全家又得到了团圆。

当时十五岁的海信,把这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共产党就是救星,李飞龙区长就是恩人。”这念头在她的心目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后来,李飞龙区长到北京工作,每逢回到东阳关,已经成家立业的海新,总要把自己积攒的核桃、红枣等土特产送给他。

说到这里,老奶奶动情地说:“李区长的恩我一辈子也报不完,每逢见到他,我就情不自禁的想跪下磕头,可总是被他老人家拉住。那一年听到老人家在北京去世的消息,我坐在门口整整哭了两天,觉得有还不完的情,谢不完的恩。”

参访结束了,我们深深地被老奶奶的经历所感染。是啊!只有亲身经历过那段日子的人,才有这刻骨铭心的感情,这不是凭说教可以消磨的掉的。

分享到:
0
上一篇: 骗去中国婴儿,罪责难逃
下一篇: 抗 日 烽 火 燃 东 山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