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留言反馈
首 页 消息动态 炎都尧乡 烽火岁月 人物访谈 红色百村 红色论坛 红色图志 历史记忆 红色视频 红色旅游 祭奠英烈 红色寻踪 抗战根基 红色文艺

人物访谈

  红色史迹  |  日寇罪行  |  革命人物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访谈 > 红色史迹
红色史迹
黎民百姓与黎城(古黎国)的历史渊源
发布时间: 2017-02-06   浏览次数:37678   【字体:

孙广兴

    黎城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可以满足农耕文明之前,远古人类基本生存条件的地方。猫崖洞的发现,证明黎城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即有人类在此生活,黎侯古墓群和靳家街古人类遗址的发掘,不仅充分证明,黎城是黎姓的祖根地,更证明黎城是古黎国(伊耆国)的国都所在地,那黎民百姓是怎样来的?与古黎国到底有无关系呢?答案是肯定的。
    一、远古人类无姓氏阶段
    黎城气侯温和,四季分明,境内清浊二漳,水源充沛,小泉小水、地表溪流遍布全县,山高林密。羊、猪、鸡、牛等野畜众多,核桃、柿子、红枣、黑枣、果、梨、山楂等野果非常丰富,数以百计的天然大石洞分布其间,万年前后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生活水平极其低下,还未进入农耕时代,不存在种地,无衣可穿,还属于群婚时代,靠茹毛饮血,吃野果,住山洞为生,家庭伦理尚未形成,无姓氏存在。
    二、嘉禾的发现与黎民的诞生
    在大约五千年前至八千年间的漫长岁月里,随着远古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深化,神农在黎城百谷山发现了嘉禾,这种嘉禾即是今天的黍,用刀割黍即是今天的黎字来源,农耕文明的出现,社会发展和管理的需要,黎国诞生,以国为姓,黎姓诞生,这种由神农炎帝创造,以农耕文明生存发展的黎国子民便是黎民。靳家街古人类遗址发现的陶文上的黎字初文()和黎侯古墓群中黎侯壶上的铭文足以说明,古人类农耕文明和农耕文化在黎城的发展脉络。农耕文明给人类向更广的区域迁徙提供了可能。
    三、百姓的形成
    农耕文明的发展,生产水平的提高,黎民向更广的区域迁徙,走出大山走向中原,漫长岁月的流逝,社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不同族群形成不同的姓氏,利益、矛盾、战争,百姓逐步产生。百姓从黎民走来,百姓从农耕文明发展而来。
    这种由神农炎帝发现嘉禾黍,进入农耕文明,诞生的黎国,黎民发展迁徙而形成的不同族群,产生的百家姓氏,便是黎民百姓与黎国的历史渊源。中华寻根到洪桐大槐树,是六百年前的根,而百姓到黎城,古黎国寻根却是四五千年前后的始祖根
    四、炎帝初国故址的历史判定。
  神农炎帝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始祖,目前宣称是炎帝故里的地方有陕西宝鸡、湖南会同县连山、湖南株洲炎陵县、湖北随州、山西高平县、及山西黎城县,那神农炎帝到底最先在哪个地方生存发展的呢?
    判定神农炎帝初国故址即伊耆国故址有两个基本条件:
    (一)丰富且成链条的神农炎帝文化遗存。  
  (二)满足农耕文明之前,远古人类基本生存条件。
    这二者缺一不可,而黎城是这二个条件充分兼备的县。
   首先从炎帝历史文化遗存方面来说:(1)黎城不仅有全国最早的隋开皇五年(585年)记载的黎城是炎帝获嘉禾之地和黎国故地的碑刻记载。(2)还有春秋时,代表农耕文明符号的黎国耒耜空首布币。(3)以及大量神农炎帝庙宇,传说,习俗。(4)更由于黎侯墓群和靳家街古人类遗址的发掘,充分证明,黎城是古黎国的所在地。遗址,文物,文字环环相扣,全国唯一。详见{《古黎探秘》和《华夏农耕源》}                                    
   其次从满足农耕文明之前古人类生存需要条件来说。
   黎城二条漳河环绕县境,小泉小水溪流遍布全县,天然大石洞分布其间,山高林密,羊、猪、牛、鸡等野畜众多,野果丰富,尤以核桃柿子作为过冬的主要食品为他区所不及,与黎城为邻的武乡,潞城,襄垣即几乎没有(气侯环境不适合)。宣称是炎帝故里的高平县和宣称是黎都的长治县,核桃柿子以前更是没有,炎帝文化遗存也不成链条。陕西宝鸡,湖南会同县连山,株州炎陵县,湖北随州,对照以上两条标准也相差甚远。
    平原大都是水冲积平原,7000多年前,华北平原还是一片汪洋,黎城独特的自然环境为远古人类长期在黎城生存创造了条件。
    以上二条标准充分说明,唯有黎城是神农炎帝初国,黎国(伊耆国)的故址所在地,其他都是神农炎帝发现嘉禾进入农耕文明之后向外迁徙的路经地或转移地。
  神农炎帝始祖在黎城。百姓之根在黎城,黎民百姓源黎城。
  五、黎都故地的兴衰
  黎城,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华夏农耕文明的诞生与发展,成就了以神农炎帝为代表的一批远古中华人文始祖,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走出了以黎民为光辉代表的伊耆氏尧帝明君,生产力的有效发展,奴隶制的产生,拉开了兴周灭商的序幕,西伯(周文王)戡黎,华夏第一国古黎国,成为第一场灾难,黎氏逃亡他乡。潞国赤狄氏入侵夺黎,黎侯失国,成为第二场灾难,北魏置刈陵县,隋开皇十八年(958)更名为黎城县至今。
  中期的古黎大地走出了,战国时的冯亭,秦朝的冯去疾、冯劫,西汉的冯奉世,北魏的文明冯太后等一批优秀风云人物值得盛赞的是近代,七七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一二九师师部,开赴太行,进驻黎城,创建了太行山首块黎城抗日根据地,从此,敌顽围困万千重,万敌丛中一片红,坚持八年,硝烟未断,黎城颜色始终未改,挺起了中华民族敌后抗战的脊梁,黎城比周边大部县区解放早八年(1937.11),是谓中国解放第一县,中国抗战第一县。成为新中国的柱石,民族解放的先锋。成就了中国共产党、八路军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夺取抗战全面胜利和全国解放的历史性伟业。这是历史的巧合?还是有一种内在的文化基因传承?古今开天辟地的重大历史性大事件在黎城奇迹般地重叠,值得我们很好地挖掘、研究、总结、弘扬。
    六、黎民百姓的演化
    黎民百姓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但由于数千年的血雨腥风,漫长岁月的流失,加之西伯戡黎,潞国赤狄氏灭黎两场战争,古黎国早已是国灭地空,黎民曾一度成为追杀对象,地易其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数千年来黎民百姓只留下一个奴隶,低等,同情的传说。




 

                                            (作者系黎城县人大副主任)
                                                   2017年2月

分享到:
0
上一篇: 太行精神的聚集圣地——山西黎城
下一篇: 浊漳河畔寻访红色故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