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留言反馈
首 页 消息动态 炎都尧乡 烽火岁月 人物访谈 红色百村 红色论坛 红色图志 历史记忆 红色视频 红色旅游 祭奠英烈 红色寻踪 抗战根基 红色文艺

将士纪事

  将士回忆  |  将士纪实
当前位置:首页 > 将士纪事 > 将士纪实
将士纪实
杰出的国际共产主义白衣战士 ——汉斯•米勒在黎城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15-03-09   浏览次数:47075   新闻来源:红黎城   【字体:

杨尚军

  

    汉斯•米勒,著名内科医疗专家,出生德国,1939年投奔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国际主义战士,参加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朽贡献,被誉为白求恩式的国际主义战士和“杰出的国际共产主义白衣战士”。

到中国去,到延安去,到太行山去

    汉斯•米勒1915年出生于德国莱茵区杜塞尔多夫城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是犹太人,母亲是德国人。1933年中学毕业后因躲避纳粹迫害,18岁的米勒独自一人到瑞士进入巴塞尔大学医疗系学医,1939年获瑞士巴塞尔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正在考虑去向的米勒通过一位中国同学得知最大的反法西斯战场在中国,于是毫不犹豫卖掉了自己唯一的相机,筹措经费购买船票,离开瑞士,来到中国。1939年5月到达香港,通过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会同中共地下党组织接上关系,9月,经廖承志和爱泼斯坦介绍前往延安,并将国外援助中国抗战的600箱医药用品和1辆大型救护车随行送到延安。在延安,他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热烈欢迎,并参加了八路军,被安排在延安国际和平医院工作,从此走上革命道路。不久,日益为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所感染和激动的米勒开始不断请求上战场,他说:“作为医生,战场更需要我。”在他的多次请求下,毛泽东在做了缜密安排后同意了他的请求。1939年10月,米勒随包括柯棣华在内的印度医疗队渡过黄河到达太行山区八路军总部。一到总部就见到了朱德总司令,听到朱德用德语说出“欢迎你”时,他很惊讶,也很激动。随即,米勒被任命为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卫生部流动手术队队长兼129师医务顾问。从此,成为一名八路军的战地医生,和中国军民一起战斗在太行山上,为抗日战士治伤救命,救治了无数伤病员,表现出忘我的工作精神和精湛的医术,为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作出了贡献。同时,受到了根据地人民的深深敬重和热爱。 

在黎城,度过抗战最艰苦最光辉的岁月

    汉斯•米勒担任八路军卫生部流动手术队队长兼129师医务顾问后不久,就随八路军总部和129师师部转战到位于太行山腹心的山西省黎城县,率领总部流动手术队与129师卫生3所驻进下黄堂村,在黎城一住就是两年多,经历了著名的“百团大战”、“黄崖洞保卫战”和“5月大‘扫荡’”,度过了抗战最艰苦也最光辉的岁月,直到1943年1月返回延安。

    下黄堂村是黎城县北部的一个小山村,距黎城县城29公里,属西井镇管辖,抗日战争时期,129师师长刘伯承曾在这里工作生活过。附近的牛居、新庄、上黄堂、仟仵、南、北委泉村也都是抗战名村,驻扎过八路军总部、129师师部、太行军区司令部、总部生产部、卫生部、贸易部、军法处、新华书店及被服厂、化学厂、肥皂厂、卷烟厂、129师野战医院、制药厂等一批重要机关单位,有着“黎城抗日第一沟”的美誉。

    八路军总部流动手术队加上129师卫生3所共有一百二、三十名医护人员和干部战士,抵达下黄堂村后,手术室设在村民靳盘堂家西房,当时刚装修好,准备儿子结婚用,虽然面积不大,只有4间房大小,但十分干净整洁。米勒坚持和手术室住在一起,说手术室就是他的战场,战士不能离开战场,于是主人又将北屋正房边角的一间屋子腾了出来,让他住了进去。配合米勒工作的翻译和卫生所所长也住到靳盘堂家东偏房。大灶设在村庙院,药房设在村民魏必勤家东房,其他人员分散住进正庙东、西耳房和东、西房,也有一小部分住进附近各户人家。村子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

    虽然手术队和卫生所有近百号医护人员,但绝大部分是八路军自己培养的“半土不洋”和“半路出家”“自学成才”的“半真不假”医生、护士,以及吸收的“土方郎中”,真正科班出身的“正儿八经”医生只有米勒一个人。所以,大多数手术都是米勒亲自动手完成。在手术队里,与其说他是队长,倒不如说他是主刀医生更贴切些。

    米勒同手术队的医护人员和干部战士关系很好,他从不搞特殊化,也不喜欢别人对他特殊对待,而喜欢把他当作普通的一名“中国人”和“八路医生”。作为外国专家,根据规定他可以享受较高的伙食待遇,也有一定的特殊补贴和副食供应,但他从不在乎这些。除了要求和手术室住在一起,他还坚持和大家一起吃大灶,并把发给他的补贴再补贴到大灶“共同享受”,即使在根据地最困难的1942年也是如此。此外,还把每月发给他的2斤白糖化成糖水,代替葡萄糖喂养重伤员,给他们增加营养。许多战士都是从米勒那里第一次喝到白糖水,记忆深刻,对他充满了感激。

    下黄堂和附近的村民们也对这位“大鼻子、蓝眼睛”的“洋医生”记忆深刻。下黄堂村民、今年87岁高龄的姚三孩老人清楚记得,当年米勒在他们村,不仅老百姓谁有病就给谁看病做手术,还经常召集群众开会,宣传抗日,普及医疗卫生常识。老百姓一听“洋医生”开会,就来“瞧稀罕”,很是踊跃。大人小孩跟着“洋医生”喊口号,十分起劲。有一次,村里一个产妇难产,生命垂危,接产婆没有了办法,说母子怕是保不住了,听天由命吧。有人提议说去找“洋医生”,可产妇的男人和家人就是不肯找一个男大夫,况且还是洋大夫来接生。直到最后,什么也顾不上了,产妇的丈夫才跑来找米勒,最终孩子和母亲都得救了,村里人竖起了拇指。这个事情也让米勒津津乐道了好一阵子。

    可是,战争时期带给米勒更多的还是悲痛和伤心。1940年8月,“百团大战”爆发了。八路军发动了关家脑战斗,从前线抬下来的伤员不断增多,米勒和手术队忙的一刻不停。再忙再累,米勒没有一句怨言。可是看到由于缺医少药,特别是由于缺少麻药,很多伤员不得不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接受手术,疼的晕死过去。还有不少重伤员由于救治无效就死在他的面前,米勒气得直诅咒战争和法西斯。他一方面为自己无能为力挽救更多的伤员悲痛伤心,一方面又对战士们不怕流血牺牲的勇敢精神充满敬佩。战争实在是太惨烈了。当时,救治好的伤员分散到百姓家养护,牺牲烈士的遗体被集中掩埋在村边两块叫“洼路下”和“马桩沟”的地里,两块地差不多6、7亩,埋了三、四百人。村里百姓还看见过米勒有时一个人在墓地凭吊。

    手术队驻下黄堂一段时间后,就遭受日军多次“扫荡”。最危险的一次,得到日军来“扫荡”的消息时,日军已逼近距村仅有8里的位置。米勒赶紧组织手术队和伤病员转移。当时,村里有200多伤病员,其中40多个重伤员,米勒带着老百姓背伤员抬担架,一趟趟往山上转移,抬到最后一个伤员时,山下已硝烟四起。还有一次在抵抗日军“扫荡”中,由于负责指挥战斗的指挥员牺牲了,他就站出来直接指挥保卫部队战斗,保护了手术队和伤病员安全转移。由于转移及时,加上老百姓的拼死掩护,日军几次“扫荡”,都没有抓住过一个八路军伤病员。也正是经历了一次次这样的生死关头考验,米勒深深看到和感受到了中国普通百姓与八路军之间的血肉联系和鱼水情谊,更加坚定了他抗战必胜、共产党必胜的信念。

  日军对八路军的这支流动手术队和卫生所特别是“八路军中的外国医生”恨之入骨,几次“扫荡”未能得逞,恼羞成怒,最后在1942年“5月大‘扫荡’”中将卫生所所住庙院和大部分民房放火焚烧。为了安全起见,这次“扫荡”过后,米勒率领手术队和卫生所一起转移到上黄堂村西6公里更加近山隐蔽的仟仵村,继续坚持半年多,直到1943年1月奉命撤离,米勒返回延安。

    米勒率手术队在上黄堂期间,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钱信忠、杨秀峰、戎伍胜等八路军和129师及边区首长都曾前往看望关怀,视察工作。米勒也和当地的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令老区人民至今不能忘怀。

把终生献给中国共产党,永远做中国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汉斯•米勒担任了冀察热辽军区野战总医院院长,第四野战军医院管理局主任,继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于1951年加入中国国籍,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先后任长春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医院院长、教授,沈阳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院长兼儿科系主任,北京积水潭医院内科教授,北京医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北京医科大学顾问等职。1989年,卫生部授予米勒“杰出的国际共产主义白衣战士”荣誉称号。1994年12月4日,米勒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

分享到:
0
上一篇: 朱德阅兵磐石寨
下一篇: 彭德怀与八路军东进支队在黄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