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留言反馈
首 页 消息动态 炎都尧乡 烽火岁月 人物访谈 红色百村 红色论坛 红色图志 历史记忆 红色视频 红色旅游 祭奠英烈 红色寻踪 抗战根基 红色文艺

消息动态

  红色动态  |  红色联播  |  黎城要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消息动态 > 红色动态
红色动态
寻根脉坚定文化自信-炎帝神农生地考
发布时间: 2019-12-09   浏览次数:12877   新闻来源:红黎城   【字体:

众所周知,神农是农业和中医药的发明者,他相天时、适地宜、制耒耜、垦草莽、兴五谷、创农耕、尝百草、作陶冶、织麻布、造琴乐,实可谓神而化之,故称神农。

神农一心为民造福的行为赢得了人民的爱戴,于是民众推举其为王。

《商君书画策》曰:“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

《庄子盗跖》曰:“神农之时,卧则居居、起则于于(居居于于即安然自得的样子);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神农时代是古代中国德治的最高境界,也是五千年来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传承的文化根脉所在。

只有根壮,才能枝繁叶茂。中华文明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它生长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的文化根脉上。

政者,正也。无论何种社会,执政者只有一心为民,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戴。反之,必然被民众所推翻。

炎帝之所以称“炎”,他是效法火给人以光明和温暖而耗尽自我的品德去治理天下。故曰:“以火德治天下”。为解除民众因病因毒而死亡之苦,他不顾个人安危,尝百草以分甘毒,“日遇七十二毒。”①令民知所辟就,减少病毒伤亡。这是何等高尚的品德。试问:古今中外可曾有哪个帝王为民众之安而以身尝毒?唯有炎帝。(注①见《淮南子修务训》)

这就是古老中华文化根脉之源头,是中国历朝历代所崇尚、效法的为政理念。这种以仁爱与奉献为人生的最高价值观,象血液一样一代代传承、流淌在每个炎黄子孙的躯体里。成为中国文化的中流砥柱。

今天,习近平主席所倡导的“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中国根脉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中国人奉行的理念是:只有仁爱和奉献才能赢得人心;美国人奉行的理念是:只有侵略和掠夺才能称霸世界。所以,中国的和平崛起受到美国和反华势力的处处反对与破坏,事事遏制与障碍。

这是东、西方两种文化,两种价值观的较量与博弈。因此,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根脉文化是海内外每个炎黄子孙的神圣职责。尤其70后的年轻一代,认祖归宗,明辨自己的血统基因是必须补读的一课。

根者,父母也,祖先也。一个人如果肆虐父母,无不灾刑病毒;一个家庭如果欺宗辱祖,必然衰败破落;一个民族如果忘祖断根,那则成为丧家犬、流浪儿,必受外邦侵凌与欺辱。

今天,在中华儿女共谋伟大复兴的时代,根脉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我们要确定向何处去,必须先知道自己从何处来。

值此,坚定文化自信的关键时刻,需引起国人高度重视的是:今天的华夏儿女虽公认自己是炎黄子孙,但炎帝是何方人氏?至今尚无定论。这是当代中国之羞耻啊!中华儿女不知中华始祖生地,此乃国哀。

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哪里?答:不知道。中华文化根脉之源头在何处?答:不知道。这何谈文化自信?何谈根脉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这个充满着讽刺的不该发生的故事之所以发生,是老祖先没给后人记载清楚吗?不是。

《竹书纪年》和《纲鉴会篡》明明白白地记载着:“炎帝神农,其初国伊、又国耆,合而称之,号伊耆氏。”

但是,我们尊敬的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却在《中国通史》中写道:“……其次进入中原的是羌族中的炎帝族。”也就是说炎帝是羌族人。

有说:“炎帝神农祖籍祁连山,姓祁……”

有说:“炎帝生于河南伊川……”

众说纷纭……亏没把炎帝说成是伊朗人,老人家还算庆幸。

之所以致此荒谬,因为现代史学者,竟然不明白“姓”与“氏”的原本概念。尤其范文澜的《中国通史》对夏商之前的论述甚是荒谬。

用范文澜自己的话说:“《中国通史简编》是本人在学习古代史时,企图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给中国古代画出一个基本的轮廓来。这个轮廓要说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规律,与世界上别的许多民族同样。”

中国历史怎么能照着外国历史画轮廓呢?由于这种错误思想的支配,《中国通史》中的古代史则被范文澜先生杜撰为:九黎族率先强占中原,接着,羌族中的炎帝族又打进中原,而后,黄帝又战败炎帝建立了政权……这种弱肉强食的强盗行为岂不是在玷污中华文明吗?

中国的老祖先像野兽一样如此好斗,今天我们所说的“和平崛起”外国人尤其西方人敢相信吗?

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这都是范文澜先生编造的呢?

在习近平书记强调文化自信的今天《中国通史》必须改写,这是史志界的紧迫任务。对此,我将专题论述。本文谨以“炎帝神农生地考”为主旨论述,以正本清源,大白天下。

一、姓与氏的概念与衍变

1、姓与氏的原本指谓

关于姓与氏的原本指谓,在三代(夏、商、周)之前,有着严格的区分。

《左传隐公八年》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

众所周知,我们的老祖先(母系氏族)是群婚制,人们知其母,不知其父。故而,“因生而赐姓”,即人随母姓。这是为区分血统而定。

“胙之土而命之氏”:胙:赐;供养。即生养之地为“氏”。

2、姓氏的衍变

随着古代农耕的发展,人们由狩猎转为农耕,生活定居下来。于是男人作为耕种的主力,占居了统治地位,母系氏族衍变为父系氏族,一夫多妻制随之形成了。

比如:一个男人娶了五个女人,五个女人皆异姓,而且各生一个孩子。如果按:“姓随其母”、“异姓可通婚”的制度,等于兄妹可通婚,这则无法分别血统。于是,衍变为姓随其父的制度。

《通志氏族略序》曰:“三代之前,姓氏分为二。男人称氏,妇人称姓……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其实,这般记叙近乎荒唐。不能说富人有生地,穷人没生地。

只因富人掌管大片土地,地名可表明他尊贵,于是称氏。而穷者几亩薄田且税赋沉重,多者称姓则已,没必要去炫耀生地“氏”了。

“男人称氏、妇人称姓”是父系氏族的一种现象,也不是定规。因为男人占统治地位,女人随夫而生活,没必要强调自己的生地。

《通志氏族略序》:“姓以别婚姻……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这一古代的婚姻定规,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说明,“姓”是血统的标记;“氏”是生地的标记。

《通志氏族略序》:“秦汉以后姓氏不别,或言姓,或言氏,或兼言姓氏。”

顾炎武《日知录》:“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

今史志者因不知姓氏有别,故而杜撰了炎帝的生地,致使谬误流传,实乃悲剧。

二、炎帝神农生地考

首先需要强调说明的是,炎帝并非一人。凡炎帝神农的继位者都称炎帝。计有:炎帝神农、炎帝临魁、炎帝承、炎帝明、炎帝宜、炎帝来、炎帝里、炎帝茎、炎帝榆罔共九代。(见《精编廿六史》)。

炎帝榆罔为政苛急,法多酷民,轩辕氏与之战于阪泉之野,胜。代榆罔为帝,是为黄帝轩辕氏。

鉴于此,全国诸多炎帝记载与本文并不矛盾。神农的继位者,必然奔走各地,传播农业、陶冶、医药等知识,以承先帝之志。所以,今人盖庙祭祀理所当然。

1、史志及地名考

《竹书纪年》曰:“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又国耆,合而称之,号伊耆氏。”

《纲鉴会篡三皇篇》:“神农,其初国伊继国耆,合而称之、号伊耆氏。”

《山西通志明贤辑要》:“尧帝为黄帝五世孙,生长居处于伊耆二地,即今山西黎城县也。”

“初国伊、又国耆”,“初国伊、继国耆”:即:起初称伊,后来又改名为耆。伊与耆是一地。正如“北平,又北京”实为一地。

严格地讲,“国”之称谓始于黄帝。此前为部落名称。

由于狩猎、部落之间常发生纠纷和争斗。因此,黄帝“画野分州,立百里之国万区。”以免纷争。

伊:始也。最早的部落。耆:古老之义。

黄帝立万国后,伊耆改名为黎国。

炎帝神农伊耆氏生地即今山西黎城县也。

2、地理考

为什么上天要把炎帝神农的生地安排在伊耆呢?因为,据地质学家考证,今天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全是淤积起来的,早在五千年前多者是水。

伊耆(今山西黎城)处太行中段,平地海拔600米,沟

谷纵横,谷底之砂卵证明早先是河流。

夏之前中国以水为患,人们择高而居。陶冶尚未发明,只会伏地饮水。因此,伊耆则为人类最佳生存之地。加之黎城四面环山,上山可狩猎,下山可农耕,河谷可饮水。于是,炎帝降生,岂不是上天的合理安排。

3、遗址考

遗址是不可复制的证据,我们说伊耆是神农的生地,那么,他创农耕,兴五谷、制陶冶等必然留下生活痕迹。

1958年山西考古学家郭勇先生首次对黎城文物进行了重点调查,当时确定古县和北泉寨两地为新石器晚期的仰韶、龙山混合文化遗址。

1982年以来,市县先后组织了多次出土文物普查,认定赵家山、靳家街、仵桥、北坊、望北、西仵、桂花等多处遗址,其时间同为仰韶、龙山时代。

2000春,长邯高速公路开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对公路经过靳家街的局部地段进行了考古发掘。

发掘历时两个月,发掘面积5000平米,调查面积12000多平米。

发掘证明:该遗址上至仰韶、龙山时期,下至夏、商、周以及汉唐。文化层重交错,内涵繁复。说明七千年以前,早有人生活在此地。

在发掘遗址中有上古时期的半穴居房舍,有陶窑、陶片、壕沟、葬骨等等。(附照片)

靳家街遗址

靳家街遗址房址及院落

靳家街遗址壕沟

靳家街遗址多孔立式陶窑

靳家街遗址出土的部分制陶工

靳家街遗址“非”字型卧式陶窑


今黎城柏峪村,唐代之前称“百谷村”(出土墓碑志)。该村位于漳河北岸,依山傍水。相传为炎帝最先播种谷物之地。

综于上述:《史志及地名考》、《地理考》、《遗址考》、《钱币及甲骨文考》、《碑文考》,证实炎帝伊耆氏,生地伊耆即今山西黎城县,无可置疑。

当今,在这个充盈着贪婪、霸权、侵凌、战争、掠夺、抢劫、杀人、纵火… …危机四伏的地球上,如何去援助贫困,拯救那些战火中流离失所的人们?那就只有建立一种统一的信念,这个信念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就需要全世界有良知的人们从贪婪、掠夺、弱肉强食的野兽生存观的理念误区中解脱出来,去崇尚道德,去缩短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与国之间的距离。以互惠互利、互爱互助的行为去进行诚实礼让的沟通。这种沟通是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种理念与信仰的沟通。

这种理念和信仰在哪里?在中国。只有效法古老的中华文明,去推动仁爱与无私奉献的人生价值,才能拯救世界使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所以坚定文化自信,继承、发扬、传播中华文明是每个炎黄子孙的神圣职责。

老子曰:“九层高台起于累土”,让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吧。这就是笔者追根认祖、考证炎帝神农生地的主旨和期盼。呈请专家同仁不吝赐教。

 

分享到:
0
上一篇: 英雄的土地 伟大的人民——纪念黎城解放82周年
下一篇: 中国革命红色根据地发展史主要脉络之研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