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留言反馈
首 页 消息动态 炎都尧乡 烽火岁月 人物访谈 红色百村 红色论坛 红色图志 历史记忆 红色视频 红色旅游 祭奠英烈 红色寻踪 抗战根基 红色文艺
当前位置:首页 > 烽火岁月
烽火岁月
烽火黎城 科技先锋
发布时间: 2015-03-07   浏览次数:1584   新闻来源:红黎城   【字体:

抗战时八路军在黎城科技创新回眸

    黎城县地处太行山腹地,抗战时期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八路军主要部门曾长期居住于此。60多年过去了,好多军民鱼水情深,联合抗战的故事妇孺皆知,耳熟能详。但当年军民如何创新科技,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却鲜为人知。其实如果没有延安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思想的指引,如果没有太行山邓小平“经验与科学的结合,科学的力量是很大的”声音的引领,中国革命就不会有小米加步枪,战胜中外反动派的结果。

杨十三的造纸新技术

    19378月八路军来到了黎城,当时开辟工作的首要武器不是枪支弹药,而是舆论宣传。即宣传共产党、八路军积极抗战的主张。但宣传的主要载体是报纸、传单。由于根据地的纸张匮乏,而从敌占区进货又相当困难,于是19389月八路军129师在源庄乡石壁底村筹建了“晋华纸厂”。先从武安聘请了做料、抄纸、晒纸三名技术人员,然后利用村公所的三间房屋作了办公室,将观音堂作为宿舍,将征收的国民党特务张耀的16间土房作为工房,并把小磨改成水碾,建了7个抄纸池,开始了手工抄纸。那时只有技术工4人,工人28人,日产麻纸7000多张,年产140万张。象这样的产量和质量远远满足不了八路军宣传和太行人民生活用纸的需要。

    杨十三,原名杨彦伦,冀东迁安县人,他从小学习刻苦,立志“工业报国”。1913年杨十三在南开中学结识了周恩来,后来赴美,进入梅茵大学森林系学习,专门从事造纸技术研究。回国后根据国情又经过多次试验,他的成果正式定名为“碱法亚硫盐苇草造纸新技术”。芦沟桥事变后,在河北工业学院当教授的杨十三在党组织的支持下,与洪麟阁、李楚高高举起了“冀东抗战联军”的大旗,拉起了几千人的队伍,影响着当地十几万百姓。由于种种原因联军失败需要转移,杨十三谢绝了国民党河北政府主席鹿钟麟的挽留,于19396月来到山西黎城八路军驻地——上遥村。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为他召开了欢迎大会,同时杨十三把鹿钟麟给他的500块银元交给《新华日报》作为办报经费,后来又将他的“造纸新技术”的全部资料交给了八路军总部。不幸的是19397月日军集中5万日伪军向我抗日根据地发起第二次九路进攻,黎城首当其冲地遭到敌人攻击。杨十三在转移途中,身染重病,于721日牺牲在黎城上遥浊漳河畔,时年50岁。

    当八路军石壁底造纸厂看了杨十三的造纸新技术后,立即成立了抄纸试验所,经过技术人员一次次的试验,终于试出了第一张一面光到两面光的纸张,这正是《新华日报》社的印报用纸。后来该厂几经变迁,几度技术改造,到1947年随着解放区的扩大,边区[转载]烽火黎城 科技先锋政府为满足印钞票纸的供应将原来的几个厂进行整合,把源庄、石壁底、茅岭底三个纸厂组成为太行造纸总厂,总厂的任务是专为冀南银行生产钞票纸,归人民银行第二印刷局领导。全厂共有职工1402人,纸池140个,年产钞票纸(对开)2352令,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黎城县造纸厂”。后来总厂大部分职工分别进入各大城市,成为新中国建设现代化造纸厂的骨干。

                             

张克威的美国优种推广

    张克威,1901年出生于吉林市一个农民家庭。曾于1921-1931年留美10年,回国后任中苏合办中东路哈尔滨农事试验场副场长。于19359月在北平参加了共产党北方局的东北人民抗敌后援会。19383月到延安。1940年任八路军129师生产部部长,同时担任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委员,办公地址设在黎城县的南委泉村。 [转载]烽火黎城 科技先锋

    到任后的张克威首先对边区的地理、气候、土壤作了实地调查,于1941年春把金皇后玉米和169号小麦等美国高产作物品种和北京的西红柿等优良蔬菜品种引进到驻地黎城县南委泉村试种,获得了成功;第二年他又把这些品种推广到村民中大面积种植,那年凡种植金皇后玉米和169号小麦的农户都获得大幅度增产并喜获丰收。由于他的努力,加之边区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如1943年、1944年两度兴办全边区农业展览会等,使金皇后玉米于194[转载]烽火黎城 科技先锋4年推广到整个太行山地区和太岳区;1945年推广到陕甘宁边区和晋察冀边区。据当时估计,仅推广金皇后玉米一项,就为晋冀鲁豫抗日民主根据地增产粮食25%30%。这种高产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成功,结合晋冀鲁豫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军民大生产运动,对部队完成部分粮食自给任务,渡过难关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克威领导的129师生产部和边区政府农林局,除了全力以赴进行农业生产以外,还重视发展畜牧、农产品加工和供销等多种经营。1942年他用边区银行的贷款创办了新华商店、万和号山货庄、白宫饭店和大豆油坊,还饲养了猪、羊和10余头奶牛,使生产部的经济实力大为增强,也促进了驻地山村的经济繁荣。[转载]烽火黎城 科技先锋

    短短四五年间,在极其艰苦的敌后战争环境中,张克威在执行军务的同时,为部队和地方办了许许多多的好事实事,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和赞扬。为表彰他的功绩,1944年秋晋冀鲁豫边区英模大会以全体战斗模范的名义献给他一面锦旗,南委泉村也代表全体干部、群众向他献了锦旗,颂扬他:“忠心耿耿为革命”、“为群众服务,发扬我党关心群众的革命优良传统作风”。

技与智慧壮大了黄崖洞兵工厂

    19397月,八路军总部军工部遵照朱德总司令和左权副总参谋长的指示,将设在榆杜韩庄的修械所搬迁到地形隐蔽的黎城县黄崖洞,正式[转载]烽火黎城 科技先锋创建八路军在华北地区的兵工厂。八路军军工部部长的正副部长先后由刘鹏和刘鼎先后担任。

    黄崖洞位于黎城县城西北45公里的水窑山上,海拔1600米。因北面直耸的黄崖上有一高25米、宽20米、深40米的天然大石洞,故名黄崖洞。兵工厂就座落在洞南边的一片山谷地带。厂区四周被陡峭的群峰紧紧环抱,只在东南面有一名叫瓮圪廊的狭长山口通往山外,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有利地形。

    黄崖洞兵工厂在建设过程中极为艰苦,山上没有砖瓦、木料,工程师程志坚带领民工开山凿石,打石造房。不到半年,那种以方石垒墙、石板做瓦、[转载]烽火黎城 科技先锋石灰联结的石头房,一栋栋沿山谷拔地而起。工房、宿舍、办公室、俱乐部相继建成。共建石头房12幢,分布在两平方公里的厂区内。其中较大的是占地5000平方米的钳工房和2000平方米机工房。

    黄崖洞兵工厂建成投产时,取名为“八路军总部军工部一所”所长程明升系30年代初日本早稻田大学机械系毕业生;副所长刘贵富是延安派来的老兵工出身的技术干部;教导员张先进系红军老干部;工厂于1939年底建成投产,到19435月生产的主要武器有五五式步枪、八一式马步枪、五炮(又称掷弹筒)等。[转载]烽火黎城 科技先锋

    ——五五式步枪系以汉阳兵工厂制造的七九步枪为样品,总结了韩庄修械所时的造枪经验,由技术人员与老工人根据当时的生产条件,做了一些技术改进后,于1940年春正式造出第一批产品。时年,正值朱总司令55周岁,工厂广大干部职工为表达对朱总司令关怀军工的敬意,故定名为五五式步枪。

    ——八一式马步枪。194010月,副所长刘贵富等在总结生产五五式步枪经验的基础上,参照延安兵工厂制造的无名式步枪和捷克式步枪,又试制成功了一种特式的七九步枪。朱德、彭德怀、左权、刘伯承等首长观看后,都十分赞赏。并以总部名义给予嘉奖,定名为八一式步枪。因它比一般步枪的枪筒短1520毫米,又比马枪略长,故又称八一式马步枪。此后数年,工厂一直生产这种枪支。[转载]烽火黎城 科技先锋

    ——炮。这是一种适应山地作战的轻型简易火炮。它是依据缴获的日本五式火炮研制成功的。与炮相配套的五炮弹长125毫米,重0.54公斤,装药重40.2,弹体重312,引信重4.8,药夹重87.5,初造时采用碰炸引信,带有四个尾翅,后改为空炸引信,六个尾翅,基本上达到飞行稳定,百发百炸。杀伤半径为15米左右,平均月产量2000多发。

    这几种产品从设计到定型无不倾注了刘鹏与刘鼎二位部长的心血,尤其是刘鼎,他于1924年赴德国勤工俭学,1926年转赴苏联深造,1928年毕业于莫斯科东方大学,1940年5月调任八路军军工部部长后,他把在国外学到的科学技术知识,与根据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统一武器的规格和质量标准,提高生产水平。他亲自设计步枪、掷弹筒、炮弹草图,并组织技术人员和老工人反复进行研制,在太行山上开创了八一式步马枪、单响短枪、五零掷弹筒、炮弹、枪弹发射药和烈性炸药的批量生产,保证了部队作战的需要。期间他还编著了《地雷制造使用法》、《地雷触发装置法》等教材。

    黄崖洞兵工厂初创时期,主要生产五五式和八一式步枪。1940年至1941年,[转载]烽火黎城 科技先锋是步枪生产最多时期,共生产步枪4100支。1941年五炮和五弹试验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步枪产量逐年减少。仅后半年,就制造出五120门、五15000发,成为我军的炮弹工厂。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作家萨苏整理的资料得知:在八一式马步枪定型的时候,碰上了一个令人头痛的难题,此枪全部都是自己造的,唯独撞针是用缴获日本三八大盖上的撞针代替,因为八路军自己生产的解决不了淬火问题,不是太脆,一打就折;要么就是太软,放上几枪就变形。有一天警卫人员在路上捡到一个小布包,翻出一把篆刻用的刻刀,副所长刘贵福眼前一亮,与几位工程师马上进行试验,结果用它做撞针是绝配。大家发现这种刻刀是来至北平城里“小刀韩”的铺子。后经平西军分区手枪队二次交涉才将小刀韩请上太行山黄崖洞兵工厂。不料他却说他根本就不会打这种钢,原来他以前用的是清代的“库钢”,在“库钢”断代后他就去破烂市场和旧货摊找好钢材,有一次买到了一盒德国锉刀,没想到用这锉刀打出的刻刀竟然特别出色,质量远胜“库钢”。八路军军工部刘鹏部长了解此事后,忽然悟出一个道理:小刀韩虽不会打特种钢,但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用进口的工具钢造撞针是可行的。但去哪里找进口的工具钢?经过思考后,刘鹏部长果断的决定,山西有那么多的铁路线系统,到日本人手里去抢!这个任务落到了三八六旅陈庚的头上。几天后该部向正太、同蒲两条线路发动一次大规模偷袭作战。不多时,几十筐进口钢锉和钻头送到了黎城黄崖洞兵工厂。此时刘贵福高兴地跳了起来,他说:“按一把钢锉造十根撞针算,这批货够几万支步枪用。”刘鹏部长风趣地说:“用空了也不怕,大不了请陈旅长再去抢平绥线。”

    黄崖洞兵工厂的发展壮大,使日本侵略者感到十分的气恼与恐惧,视其为心腹大患。19411111日,日军5000余人大举进攻黄崖洞,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奉命守卫,由此爆发了名震中外的“黄崖洞保卫战”。经过七昼夜激战,以敌我伤亡61而告终,我八路军创造了抗战史上以少胜多的模范战例。

    1944年,日军在抗日军民的沉重打击下,已无力再对根据地发动大的“扫荡”。于是军工部对太行军事工业进行了一次大调整,将分散的工厂又逐步集中扩大,编成九个兵工厂和一个试验所。在这次调整中,黄崖洞[转载]烽火黎城 科技先锋兵工厂的职工大部分分到“九厂一所”,成为各单位的技术骨干。解放战争时期,太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工厂增至26个,职工达到14000人,制造的武器多达50个品种,为解放全中国建立了不朽功勋。

    黄崖洞兵工厂不仅为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制造了大量武器,而且在艰苦的环境里锤炼出了一大批未来国防工业建设人才,成为新中国兵器工业的摇篮。     

开辟了化工新天地

    19425月,八路军总部军工部为自造复装子弹发射药,在黎城县南委泉村以南15华里的白布村建立了化学厂,主要制造硫酸和无烟火药。[转载]烽火黎城 科技先锋7月,军工部部长刘鼎派曾在重庆火药厂当过五年技术工人的白英到厂,与王锡瑕、王化南等人进行无烟药的试制。他们在设备简陋、条件艰苦的环境里,经过多次试验,只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制造出两公斤硝化棉发射药,装子弹20发在兵工厂试射成功后,便开始硝化棉的小量生产。当时,工厂的制酸工房设在村中的云崖寺内,厂长王化南、政治指导员冯文彬,有职工30多人,后增到60多人。战事好转时,军工部为扩大产量,将化学厂由白布迁往源泉村扩建,并从部队调入100余名青年战士,进厂当工人,故对外称“太行青年学校”。

    化学厂迁至源泉村后,厂房设在水源充足、山青水秀,被誉为黎城八景之一的“玉皇殿”建筑群内,生产无烟炸药。职工逐步发展到500余人。1945年,生产硝化棉火药6976公斤。

    制造硝化棉火药,要经过棉花硝化,硝化棉胶化、药物成型三大步骤。从原棉核解、脱脂、硝化、漂洗、细断、胶化、碾片、压光、制药、烘干到装箱共三十多道工序,需一个多月的生产周期。还需有高大的厂房,先进的设备,精密的计量仪器和测试手段。而我军硝化棉火药的生产则在几间破庙里,请弹花匠梳解,找大铁锅脱脂,用陶瓷缸硝化,木桶洗涤,借石磨磨棉粉,土炕当烘干炉,擀面杖作碾棍,剪刀代替切刀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月产量从几斤、几十斤,逐步发展到几千斤。及时地解决了枪弹发射药和迫击炮弹尾翅药包发射药的供应,使我军的枪弹和炮弹威力有了显著提高。

    1945年,根据上级指示,化学厂开始生产硝化甘油火药。该火药是一种液态烈性炸药,它以制造肥皂的副产品甘油为原料,经混酸(用硝酸和硫酸配制)硝化而成。这种液态性炸药被谷糠粉、细木粉、麻杆粉和硅澡土等多孔物质吸收水分后,再与硝酸铵、火硝等混合可制成各种炸药。硝化甘油炸药爆炸时,可在百万分之一秒内完全气化,体积增长15000倍,产生3360度的高温,炸碎一切坚固物体,其威力非黑火药可比。因此,硝化甘油灵敏度很高,保证安全生产是最重要的一环。然而,八路军化工工业
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通过实践,逐步总结出一套既可靠,又能持续生产的方法,即“盆式硝化法”。生产出了优质的硝化甘油,为我军军事工业制造双基发射药和大量生产各种烈性炸药创造了条件。

    为了更深更高要求的试验硝化甘油爆炸后的威力,化学厂于1946110日和20日不幸相继发生了两起恶性爆炸事故,关丁旺等九名战士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六十多年转瞬即逝,但“太行青年学校”遗址上烈士亭里的“人民之光”丰碑仍在激励着后人。[转载]烽火黎城 科技先锋

     除此之外,钱信忠是同济大学的高材生,抗战时任晋冀鲁豫军区卫生部部长,期间深入黎城调查采集中草药200多种,编印成《太行山药物》,他管理的卫生部门属下的药厂生产了许多中药制剂。在太行山区,老百姓称他为“活神仙”。

 还有我国第一支柴胡注射液就诞生在黎城境内与武乡交界的龙洞沟里。地处西部山区平头村的被服厂,缝纫机零部件坏了后,工人们便从敌占区将火车道轨抬回破开,再淬火焊接后,硬是用锉刀等工具加工成原件;华北新华书店印刷厂迁在黎城清泉村后对机器进行了技术改造,不到一年仅图书就印刷发行了43种,近20万册。

    那时,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八路军129师的“师卫”制药厂,卫生材料厂,八路军总部后方医院、被服厂,太行工业学校、华北新华印刷厂、冀南银行等在黎城西北部的大山里转辗生产,积极运用科技创新手段,创造出了一个[转载]烽火黎城 科技先锋个人间奇迹,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分享到:
0
上一篇: “黎城整军”中的129师骑兵团
下一篇: 彭德怀忍病让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