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留言反馈
首 页 消息动态 炎都尧乡 烽火岁月 人物访谈 红色百村 红色论坛 红色图志 历史记忆 红色视频 红色旅游 祭奠英烈 红色寻踪 抗战根基 红色文艺

消息动态

  红色动态  |  红色联播  |  黎城要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消息动态 > 红色动态
红色动态
建党100周年专刊 | 施红岩:巍巍太行情,拳拳赤子心 ——忆我的姥爷郎拴成
发布时间: 2021-05-13   浏览次数:50506   新闻来源:红罗山文学社   【字体:
 巍巍太行情,拳拳赤子心——忆我的姥爷郎拴成
施红岩

“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每当听到歌曲《在太行山上》,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这样一幅场景,那就是,为了捍卫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英雄的太行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畏牺牲,艰苦奋斗,将自己的如火青春和一腔热血,奉献给了养育他们的伟大母亲——巍巍太行,而我的姥爷,则正是其中的一员。

生长、战斗在太行山上

【前排左三的姥爷与战友们合影】

1919年秋,姥爷出生于太行山腹地,黎城县峧口村的一个富裕农户家里。作为家中独苗,自然受到父母的百般宠爱。姥爷的父亲,年轻时曾走南闯北,颇有些见地,为光耀门楣,早早就把幼小的姥爷送入了学堂。可令他老人家没想到的是,这个他顶在头上怕掉了,含在嘴里又怕化了的儿子,居然背着家里,于1938年,在黎城第一高小读书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自此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11月,中共领导的黎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从而,在太行山第一次实现了共产党的完整执政。1938年3月起,在党的领导下,八路军在黎城响堂铺及邻近的神头岭等处进行了多次战役,姥爷积极投身其间,为革命东奔西走,以至抛家舍业,经常一走就杳无音信。

有一年,姥爷离家竟有一年之久,经多方打听后却无半点消息。就在家人焦虑万分,乡亲们也在偷偷议论大概他已不在人世时,有一天,他却身着破旧的八路军制服,穿着一双用布带捆扎在脚上张了嘴的布鞋,风尘仆仆地回来了。父母在见到宝贝儿子的那一刻不由老泪纵横,母亲扑上去紧紧拉住儿子的手,声泪俱下地说:孩儿呀!你这是去哪坨儿了,也不知道叫人捎封信回来?姥爷却笑着说:妈,你瞧,我这不是好好儿的回来了嘛!原来,由于日寇的疯狂进攻及国民党对经济的严密封锁,姥爷和他的战友们在前狼后虎、围攻扫荡的恶劣环境下,转战晋东南、坚持打抗战,哪里顾得上传递家书。

姥爷为了革命,忙得顾不上着家,偶尔回来一趟,也总是忙进忙出的,和家人几乎说不上几句囫囵话。因他总在晚饭后出去“串门儿”,且总是熬到半夜才回家,因此,被乡亲们戏称为“熬干灯”。直到后来人们才弄明白,原来他是在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并动员一些人出去闹革命。在姥爷的宣传带动下,有许多青壮年就此走出家门,参加了革命。其中就有姥爷的两个本家兄弟,后来他们都随部队南下,离休前,一个是成都铁路法院副院长;另一个则任武汉江岸区检察院检察长。多年后,当成都的这个姥爷来太原探望我姥姥时,曾不无感激地说:“嫂啊!得亏是我哥引我们走上了革命道路……  ”

【80年代末,成都姥爷与姥姥(前排左一,三)来太原探望我姥姥时,与部分家人合影】

1945年9月,为保卫抗战胜利果实及配合重庆谈判成功,我军在上党地区(今晋东南),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著名的“上党战役”,姥爷随军参战,战后受到上级嘉奖并留在太行专属工作。土改时,姥爷家被划分为富农成分,姥爷在得知后,特地赶回家,动员自己的父亲主动把家产全部都献了出来。由于表现突出,受到上级表彰。

进城不忘“糟糠”妻,亲生闺女“不识”父

【1959年,全家合影】

1949年3月5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但“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为此他提出“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可此时有的进城干部,却早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急急甩掉了家里的“糟糠”之妻。

某天夜里,躺在土炕上还没入睡的我母亲,听见我老姑(姥爷堂妹)压低声音,对在油灯下做针线的我姥姥说:“听说外面工作的人,眼下时新换老婆……”姥姥轻轻叹了口气,说:“可能是哇!”

1951年,母亲随姥爷先期来到太原,在干部子弟小学寄读。后来,她发现身边有些同学都有继母,就在一次姥爷接她回家时好奇地问:爸爸,为啥我们有的同学有个亲妈,还有个后妈啊?姥爷说:人本来只有一个亲妈就挺好的,像我们这样整天在外面忙工作,而你妈她们留在家里既要伺候老的,又要伺候小的,跟着我们可是受了不少累,真不该嫌是家庭妇女,做人要有良心呀!”母亲说“爸爸,我懂了”。

1952年,姥姥在伺候病重的公爹过世后,等孝期一满,就带着婆母、幼女,被姥爷一同接到了省城。

姥爷很尊重姥姥,不仅教她识字,还一再鼓励和支持她出去参加社会活动。虽然姥姥不识几个字,还是个小脚,但她却从不自卑,相反为人特别豁达开朗。也许,正是姥爷给了她莫大的勇气和力量。60年代,姥姥以她的精明强干和热情周到,被大家推选为居委会干部。

二姨自打出生后就极少见到自己的父亲,可怜因为长时间聚少离多,当姥爷欣喜地张开双手,迎接着这个他从未顾得上疼爱过的女儿时,二姨却怯生生地不愿上前,更是羞于喊他一声“大”。从此,在漫长的四十多年间,姥爷一直没能听到二姨喊他一声“爸爸”,对这对父女来讲,这不能不说是令人十分遗憾的。虽然姥爷心里非常难过,可他却特别能够理解女儿,因此,从不强求女儿喊他。倒是他的老战友们每次来家,都要逗上二姨一番,要她对着姥爷喊出“爸爸”,结果却适得其反,他们越是这样,二姨反倒越发喊不出来了。

我想,这许多年来,二姨在心里,肯定也曾无数次地默默喊过“爸爸”,她对一生都无法呼唤出自己的父亲,一定有无法言说的遗憾和痛苦。

关心群众生活,做他们的知心人

姥爷为人忠厚善良,平易近人;宽宏大度,和蔼可亲,所以无论身处哪里,人们都愿意与他相亲相近,他也愿意把一颗真心托付给真正的朋友。那时,每逢过年,来看望姥爷的战友和同志们,总是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往往这帮人屁股还没坐稳,下一拨人就又来了,所以前一帮人只好站起来告别,不然的话,家里怎么能够坐得下?

就算平时,每到星期天,也常有战友和同事来家里和姥爷叙旧谈心,家里经常热热闹闹,总是断不了人。每到快饭点时,姥爷和姥姥都要热情地留下客人一道吃饭,而他的老战友和老乡们,更是概不见外地把这儿当成自己熟悉的“家”,有时想吃姥姥做的“家乡”饭了,就毫不客气上门来“讨要”,比如和子饭、垆拨面啥的,彼此热络的就像一家人。

有时人们来家后不见姥爷的身影,就问:郎书记(或老郎)去哪儿了?而姥爷此时,不是在厕所打扫卫生,就又是在疏通院里的下水道。有一次,读小学的大舅正在院里玩耍,恰好碰到一个人在寻找姥爷,当这个人看见姥爷正一手握着笤帚,一手拿着簸箕往厕所外走时,不由大声惊呼:哎呀!好我的郎书记了,你咋干这活呢?姥爷爽朗地哈哈一笑,说:嗨,谁干还不一样!

每到大年三十,姥爷总要跑到单位,对没回家过年的职工们嘘寒问暖,有时还要一起和他们包顿团圆饺子。姥爷最拿手的面食就是拉面。听我小学最要好的同学小冰父母讲,有时姥爷还会亲手给他们拉面条吃,以此来减轻他们的思乡之情。每逢这时,姥爷总是很晚才回家与家人们团聚。

我深深地记得,当我第一次和小冰到她家串门,而她父母在得知我是姥爷的亲外孙后,竟激动地对着我这个小毛孩,诉说了许多对姥爷不能忘怀的思念。当时,阿姨紧紧把我和小冰的手拉在一起,郑重地说:你们两个,一定要做最好的朋友呀!

这,就是姥爷留给我最好的做人遗产,没想到,在他逝去多年后,还有人在念念不忘着他,并把他的光环附加在了我的身上,让我从中得到了他的荫蔽。

姥爷与姥姥待人都十分周到热情,邻里关系也相处得特别好,谁家有个愁了难了也都愿意和他们讲。当时院里有户姓石的邻居,刚拖家带口进城不久。有一次,他妻子不知咋的误把当月的粮票丢进火里烧了,却愁得不敢与丈夫和婆母讲,就偷偷找我姥姥诉苦。姥姥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姥爷,姥爷听了非常同情,就商量着由姥姥出面,今天一碗米,明天一瓢面的,从自家面缸里拿出来,趁女邻居下班,避开她的婆母,悄悄地塞给她,终于帮这一大家人度过了艰难的一个月。

后来,邻居的儿子,作为二舅的同事曾不止一次地跟他讲过此事,说他母亲一辈子都在惦念着姥爷和姥姥对他们的好。说实在,那个年代国家实行定量供应,能把自己家有限的口粮拿出来送给别人,这是多么大的恩情呀!

这件事,如果二舅的同事不说,那么,除了姥爷和姥姥,家里其他人其实并不知晓。姥爷和姥姥这种为人处事的方式,正体现了: 施与人,但不使对方有受施的感觉;帮助人,却给予对方最高的尊重的助人艺术,更是一种仁爱的情操。

为官不贪功,掌权不谋私

【1962年山西省商业厅党委会办公室全体留念,前排右三为姥爷】

太原解放后,因工作需要,姥爷被上级部门从太行长治酒业经营处支部书记的位置上,调到山西省税务局任秘书。后来,他又历任山西省专卖公司秘书、政治副理;山西省专卖事业管理局局长兼经理;山西供销社副食局局长;山西省商业厅党委办公室主任,以及山西省糖业烟酒公司书记兼经理等一系列职务。

六十年代,给干部评定行政级别时,姥爷本已被评定为十三级干部,可他知道后,却专门找到上边,要求把这一级让给一个年龄比他大而级别比他低的副经理。这可是人们做梦都盼不来的好事,姥爷却为了顾全大局,轻易就这么让了出去。要知道,当时,十三级干部就是高干与中级干部的分界,他这一让,让的不仅仅是工资,更是待遇。

姥姥在听到别人说涨工资的消息后,就问姥爷:听说涨工资了,你涨了没有啊?姥爷却说没涨,说像我这个级别的人太多,要涨都得涨,所以没涨。直到后来在给姥爷开追悼会时,家人们才听同志们说,其实,那一级工资根本不是没给他涨,而是他把这一级主动让给了副经理王志光。所以,通过这件事情,不管是上级部门还是别的口上,抑或是本单位的同志们,只要大家一提起郎书记,就会众口一词地感叹,郎书记真是个顾全大局的人啊!

姥爷病重时,有次单位派人来给他送工资。他发现多了三元,就问这三元是什么钱,同志说是奖金。他说,我不该有奖金,要是你们真的关心我,就该把这钱拿走。最后,单位的人只好把多出来的钱给拿回去了。

那个年代,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制。某县糖业烟酒公司采购员想让姥爷多给县里批点香烟指标,就带着一条牡丹烟找到家里,可他搞的这一出,却让本来笑脸相迎的姥爷非常生气,说,咱们这本来属于正常工作,可你这样做就不对了,要是这样的话,我不但不能给你多批,还要批评你两句呢!结果,弄得这采购员红头胀脸的很不好意思,只得怏怏地把烟又给带走了。

三姨说,当时的一幕,至今还使她记忆犹新,虽然那时年龄小,不能理解一向和蔼可亲的父亲为啥会变得如此严厉?但在她心里,从此懂得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那就是,不是自己的东西绝不能要。

坚持原则有党性,严己宽人留美名

姥爷的一生,既是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一生。更是坚持原则,勇于承担的一生。那时,不管单位有什么大事小情,他都从不争功诿过,尽可能地把自己能揽过来的事情就承揽过来,宁愿一人担责,也绝不牵连他人。特别是在“文革”时期,他时常忧国忧民,以至夜不能寐,常常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纸烟,在桌前一坐就是半夜。有时家人一觉醒来,就会在暗夜里,看到烟头上那一点明明灭灭的红光以及姥爷寂寂的身影。

当时的形势,派系斗争非常厉害,许多老干部、老同志不是靠边站了,就是被打倒了。有一次,造反派要去姥爷家乡搞外调,结果保皇派坚决不同意,说,光你们去,搞回来的结果我们不相信,于是,两派就都派人去了。当他们来到姥爷家乡时,村里人都争相念叨姥爷的好。说姥爷为了革命,抛家舍业,土改时,连自家财产都一星儿不剩地全部献出来了,平时谁家有个困难啥的,只要让他知道了,就一定会想办法接济。还有人讲,解放前,有年麦收,恰好姥爷从外面回家探亲,路过自家麦地时,看到有的乡亲正在地里捡拾麦穗,他就把成捆的麦子抱给人们,叫他们拿回家去吃,看到有的人不好意思接,他就爽快地说,这就是点粮食么,谁吃了还不一样。乡亲们围着去调查的工作人员,纷纷问拴成身体好吧,说他自从上了太原,忙的都没时间回来,嘱咐搞外调的同志,回去一定要给拴成捎个好,让他多注意身体,有时间常回家看看,乡亲们都惦记着他呢!当时的场景,使外调人员都被深深打动了,回来后,都给与了姥爷很高的评价。

文革时,有一次某部门的造反派,派人下来调查某同志,其实姥爷根本就不认识此人,可不知造反派从哪得到的这个错误信息,对着姥爷一通逼问,最后,恼羞成怒地威胁:要是不给我们出这份证明材料,就把你这个当权派也打倒。但姥爷却始终不为所动,义正辞严地说,我根本就不认识你们说的这个人,咋能随便给人写出不符合事实的证明材料呢?我这既是对党负责,也是对这位同志负责。面对姥爷斩钉截铁、毫不退让的态度,造反派气急败坏却无计可施,最终,也没能得到姥爷的只字片语,只好在丢下几句恶狠狠的威胁后走掉了。

我的姥爷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无愧于党多年来对他的精心培养,在党历经磨难的特殊时期,依然能保持着一个老共产党员的清醒头脑,他已把对党的无比忠诚和信任完全融入到了他的生命里,把个人得失荣辱则完全抛在了自己的脑后。所以,无论在他生前还是身后,他才会被广大干部群众评价是一个清正廉明、胸怀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的人。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应该就是人民群众对姥爷最至高无上的赞誉了。

尊重知识,爱惜人才

姥爷一生爱护干部,关心青年,尊重知识,爱惜人才。所以,在工作和学习上,他对工作人员的要求特别严格。

据邻居高姥爷讲,姥爷不光在工作上严于律己,而且,对新分来的大学生也非常严格,他希望他们都能尽快成长起来。因此,对每个新进单位的年轻人,他都要亲自进行谈话,了解他们的个人情况和思想动态,并要求他们每人都要写上一份材料,谈谈他们对今后工作的打算及对自己的要求,这也是他发现人才,选拔干部的一条渠道。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了解,通过组织部门,将其安排到合适岗位,以求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

虽然姥爷在工作上对年轻人严格要求,但生活上对他们却关怀备至。有一年,有个叫秀英的中专生和姥爷一同被派去下乡,姥爷觉得她年龄小,又刚参加工作不久,因而,对她很是照顾,秀英为此很敬重我的姥爷。姥爷病重时,由于前来探视的人非常多,医生叮嘱家属说:来探视的人,还是由家属接待一下,就不要见病人了。秀英听到后却哭着不肯走,说她非要见郎书记一面不可。医生说,他已经没有精力和你说话了啊!可秀英哭着一再坚持说,我就看看他,不和他说话,行吧?

父亲的德行是儿女最好的遗产

【1965年,我父母大学毕业赴河北工作前,全家合影留念】

姥爷在工作和生活上对待同志们是这样的,对他的儿女们也都一视同仁。他对年纪稍长的我母亲和姨姨们在工作和学习上要求特别严格,但在生活上又非常细致入微。

大学一年级时,母亲曾写过一篇纪念“三·八”妇女节的文章,放在桌子上。姥爷看见后,非常严肃地说:这是什么文章?连中心思想也没有,拿去重写。后来,在她修改完让姥爷重新过目后,这篇文章才算过了关。

1965年,母亲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河北省抚宁县。作为家中长女,她想留在父母身边。可是姥爷却对她说:“要听从组织分配,革命工作在哪都一样”。并且语重心长地嘱咐我母亲,你就要走向社会了,在工作中一定要注意两点,一,不要犯冷热病。不能高兴了就干工作,不高兴了就摔耙子,要踏踏实实的工作。二,不能犯自由主义,不能在背后议论领导和同志。母亲从此牢记姥爷的教导,一辈子严于律己、踏实工作,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

舅舅们小时候,最怕姥爷检查作业了,如果是学了不会还可,姥爷会让姐姐们给重新讲一遍;如果是粗心大意,丢三落四犯的错,姥爷就会扳起一张不再和蔼的脸,默默地瞅着他们,他们就会赶紧乖乖地趴到桌子上去改作业。二舅说,其实,比起打骂来,这不打不骂,更让他感到害怕和不安。

因此,除了母亲和二姨是文革前的老大学和中专生,其他姨姨舅舅们,也都在文革后,遵照父亲的遗言,通过自己的努力,先后取得了大中专毕业文凭,并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工作,甘于奉献,终于不负姥爷的希望,都成为了对国家、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姥爷对儿女们的爱,就像一盏明灯,始终温暖和照亮着他们前行的路。

在母亲姊妹们的记忆里,平时姥爷总是忙于工作,很少进厨房,但只要有空,他就会亲自动手给家人改善生活。有年暑假,母亲没有从河北回家探亲,后来她听家里人说,姥爷知道她不回来后,就让姥姥赶快给她做好棉衣寄去。姥姥说:怎么这么早就寄棉衣呢?姥爷说:那里冷得早,还是早点儿寄去吧,她什么时候需要穿,随时就可以穿了。结果,母亲不但很快收到了夏装,而且连新做的冬衣也一起收到了。

对全家老小来说,姥爷就是他们可以依靠的参天大树,有姥爷在,大家心里都感到无比踏实。可惜天有不测风云。这样朴素而温馨的生活,并没让母亲他们能一直沉浸下去……

为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63年夏,姥爷的血压已经高到了180。领导叫他去晋祠疗养,但他却一直带病坚持工作,最终也没能去成。

后来在姥爷的追悼会上,家人们才听姥爷同事说,有时会议中间他就不舒服了。但他却从不愿意耽误工作和同志们的时间,总是坚持着把会开完。

姥爷病重期间,为不耽误太多人的工作,坚持不让单位派去的职工陪侍,也没让家里通知身在外地的我父母。因为,其他子女才上小学和初中,所以,当时陪侍他的子女,只有二姨一人。二姨说,那时姥爷每天都要忍受着巨大的疼痛,坚持读书看报,时刻不忘关心国家大事,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姥爷始终坚信党的领导,对党的信念没有丝毫动摇。

每当病痛折磨得姥爷面色蜡黄,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滚的时候,他都紧咬着牙关,绝不肯哼出一声。来看护他的亲友都说:要是难受,你就叫出来吧!可姥爷却总是闭着眼睛,轻轻地摇一摇头。姥爷住院时的主治医生,是省中医研究所的平大夫,尽管他和姥爷是医患关系,但他却被姥爷的人格魅力深深折服了,俩人竟然成为莫逆之交。平大夫曾对二姨说:我看过那么多癌症病人,最后都被疼痛折磨的又喊又叫,可是你们的父亲,却从来都没有哼过一声,真是让人佩服!这么好的人,我们一定要请最好的专家来会诊,想办法把他抢救过来。可惜姥爷却早已积劳成疾,病入沉疴,实在没有了回天之力。在姥爷弥留之际,姥姥曾问过他:如果你不在了,我和孩们可咋办?姥爷回答说:放心吧,有组织和国家呢!

1969年6月9日,我最可敬爱的姥爷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离开了他为之奉献一生的岗位及挚爱他的亲人们,享年49岁。在姥爷告别人世后,平大夫红着眼圈十分痛惜地对我母亲姊妹们说:你们失去了一个好父亲,党失去了一个好干部啊!

姥爷去世后,他所在的单位为他举办了隆重的追悼会,当时上级部门也派代表前来参加,并给予了高度评价:郎拴成同志,一生胸怀坦荡,清正廉洁,任劳任怨,顾全大局。他实事求是,办事严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关心群众,谦虚谨慎,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无比忠诚,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深受群众的爱戴……

在姥爷的追悼会上,好多人都流下了悲伤的眼泪,他们为失去他们敬爱的好书记、好经理而情难自已,更为英年早逝的姥爷感到无比痛惜。

曾和姥爷一起战斗过的在并老战友们,也专门为他举办了一场小型追思会,以寄托他们对姥爷的战友情谊和无限哀思。当时,有好多老干部不是被打倒了就是靠边站了,没有办法前来吊唁,但在他们重新获得解放后,纷纷来到家里慰问家人,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两年,但在提到姥爷时,他们一个个热泪盈眶,数度哽咽,有的老战友竟至泣不成声,哀恸不已……令人欣慰的是,就在姥爷回到生他养他的巍巍太行途中,他曾经为之战斗、工作过的地方,也派人为他敬献了花圈。当姥爷终于魂归故里,安详地静卧在故乡的山水间时,有些老人在他的灵前哭诉着说:老天爷呀,你咋就把这么好的一个人给叫走了,他是公家人,我是没干才,还不如叫我替他去了哇!

所以说,姥爷为人处世的高风亮节,真的是被世人所敬服,从而,也给人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和典范。姥爷的一生,忠实的践行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紧紧依靠群众,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因而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如果姥爷在天有灵,他一定会为自己回到了太行母亲的怀抱而感到无比欣慰。 

【1980年,姥爷的五个子女在全部参加工作后合影留念】
后 记:

面对姥爷的革命及工作经历,我在思索、在揣摩,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得一个18岁的青年,毅然放弃家中安定的生活,甘愿冒着抛头颅、洒热血的危险,勇敢地奔赴抗日前线。

我想,正是源自对祖国母亲的无限热爱,以及对巍巍太行的赤子情怀,才使得姥爷和他的战友们,在面对破碎的山河和外敌的入侵时,抱着“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坚定信念,将自己的生命弃之于锋刃之端,并以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勇于牺牲、乐于奉献的“太行精神”,浴血奋战在抗日的战场上,以自己的青春、智慧、热血和生命挽救了自己的国家。也正是依靠这种精神,最终,又赢得了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解放后,姥爷又肩负着对牺牲战友们的深情和思念,带着他们未竟的遗志,积极投身到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中,因为他知道,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战斗,无论怎样地忘我工作,对他而言其实都不为过,和那些牺牲的战友们相比,他已经得到了很多。

虽然,英年早逝的姥爷,身后并没有给我们这些儿孙们留下一丁点儿物质财产,但他给我们留下的分明是精神上的无形资产,那就是无比高尚的做人品德。姥爷的言传身教,使得他的儿女们,自尊自爱、奋进务实;认真做事,踏实做人,他们都在各自的平凡岗位上,发挥着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而他的孙辈们,更是承祖上的庇佑,靠自己的努力,专注学业,读研读博;立足本职,与时俱进,最终,在辛勤的耕耘中,各自迎得了专属于自己的一片春天。

纵观姥爷的一生,可以说,是从政不为己,掌权不谋私的一生;更是为党为人民忠诚担当奉献的一生。他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比忠诚,纯粹出自于他的赤子情怀。也许,因为他觉得他的革命经历对他而言,都是些最为普通不过的事,所以,从不对儿女们提及,偶尔也只是在教育儿女时,会带出只言片语。也许,深藏起自己曾经的那些功名,就是他对自己最好和最后的要求吧!

虽然,姥爷是这样做的,但是,作为他的后世子孙,我们却不可以忘记他平凡而又不凡的一生,因为,他高尚的人格和品德,非常值得我们为他骄傲和自豪,更值得我们由此来秉承他的风范,世世代代地传承和学习。


 作者简介: 施红岩,微名:杏花微雨,文学爱好者。闲暇时喜欢读书唱歌自由行、诗画厨艺兼女红。希望用读书和行走来丰富自己的灵魂,用文字和画笔记录曾经历过的美好,并留作人生的一份美好回忆。

分享到:
0
上一篇: 在“巍巍太行”专项基金启动仪式上的发言
下一篇: 黎城孔家峧八路军总部秘密驻地历史光辉耀千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