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留言反馈
首 页 消息动态 炎都尧乡 烽火岁月 人物访谈 红色百村 红色论坛 红色图志 历史记忆 红色视频 红色旅游 祭奠英烈 红色寻踪 抗战根基 红色文艺
当前位置:首页 > 红色百村
红色百村
下桂花------黎城抗战的桥头堡
发布时间: 2015-03-09   浏览次数:51279   新闻来源:红黎城   【字体:

             申福忠  

位于县城西边的下桂花村,是个大村,又是个文化村。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那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成为黎城八年抗战的桥头堡。

 129师师部所在地和纪念抗战一周年大会。

抗战时期的县城周边,交通状况与现在大不一样。那时候出城西门,一条大路下到西河寨,从沟里朝西来到下桂花村东,上杨家垴坡,方能来到下桂花村。再穿过村子,顺着村北沟里的大路直通上桂花、茶安岭,然后下北马,过摆渡,经上遥到襄垣、武乡、潞城。那是一条交通要道,是通向本县西沟和西进出县的唯一大道。下桂花村就扼守着这条要道的门户,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优势,19383月份的潞城神头岭战役和响堂铺战役后,黎城县城的房屋全被日寇破坏了,以后又成了日寇针对根据地的一个大据点。为了隐蔽目标,129师师部就住扎在下桂花。下桂花有个名人叫高树平,是黎城县民国时期的八大才子之一,家里建有坐北朝南并排串联的七院住宅,修的既讲究又漂亮。高树平本人在傅作义手下当军官,是师长级别的。据村里的长者靳功生老人讲,当时师部就住在村中央的七宅院内(也叫棋盘院),天线就架设在棋盘六院内的房顶上。

129师师部在下桂花期间,秘密发展党员,帮助村里建立了党组织。还把有觉悟的进步青年组织起来,成立了民兵游击队;并抽出专人对民兵进行军事训练,讲解游击战争的特点和战法,提高民兵的军事技术水平;协助村党组织进行转移撤退、空室清野等基本工作。下桂花的抗日工作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

1938年七月,在纪念抗战一周年时,太行五专署和黎城县抗日民主政府借助129师师部的优势,在下桂花召开了抗战开始以来全县最大的一次动员大会。

会场设在村东南洼三十亩地里,借着一米多高的地堰,堰上为主席台,用木杆和苇席搭了个棚子,棚子的中央挂着孙中山和毛泽东的画像,两旁的木杆上贴满了红红绿绿的标语,参加会议的有129师的驻地干部战士,全县各区的所有民兵,有一区和二区附近村子里的群众,共有一万多人,诺大个场地里嘿丫丫地站满了人,当时没有高音喇叭,但群众秩序很好,台上的领导一讲话,台下静悄悄的,听得很清楚。129师师长刘伯承在会上讲了话。他用浓重的四川口音说:

“同胞们,一年前的今天,日本鬼子进攻卢沟桥,29路军奋起抵抗,全国的抗战开始,到现在已经一周年了。今天,我们在这里开大会,一是用战斗成绩纪念抗战一周年,二是进一步发动群众,掀起更加高涨的抗战高潮。”

接着,刘师长讲了三个意思:第一,这一年里,八路军挺进敌后,在人民支持下,用游击运动战的各种方法打了许多大胜仗。恨恨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打破了日本鬼子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必胜信念;刘师长回顾了第一二九师过去在战术上的特点,论述了第一二九师在抗战中战术演讲的三个阶段,并总结了抗战以来的战术;第二:一年的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发动群众,实行全面抗战,就一定能够形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把小鬼子淹死在中国;第三:一定要更加深入地发动群众,动员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成立我们自己的民兵武装,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不断地打击敌人,消灭敌人。敌后的广大群众,也要动员起来,空室清野,把粮食藏起来,把水井埋起来,把一切能用的东西都隐蔽起来,不给敌人找到任何吃的用的,把他们困死、饿死。

刘师长最后激动地说:“只要人民群众都动员起来了,敌人的日子就长不了。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伟大的中国人民。”

刘师长的讲话,赢得了与会者的热烈欢迎。台上慷慨激昂,台下群情激奋。不时地响起一阵阵高昂的口号声。刘师长讲话结束后,边区政府的领导和县里的领导也发表了热情的动员讲话。

就在县政府领导讲话时,会场南边沟崖上的流动哨,隐隐听见有飞机的响声,就朝天开了一枪,会议的组织者怕敌机前来轰炸,加之天气下起了小雨,便赶忙结束了讲话,宣布散会。与会人员赶忙四面散开,一时间会场人员拥挤,秩序混乱,慌乱间踩死了一个前来参会的老太太。

一年后的1939年秋,日寇再次进攻黎城,由于下桂花距县城太近,129师师部搬到西山根的乔家庄和黎城北部山区。下桂花村的党组织在129师的帮助下,已经成立了自己的民兵游击队,实行空室清野,填了水井,在村西的青头沟、小寨上、黄栌坡等隐蔽地点打了许多小窑洞,把粮食等物资全部藏了起来,把煤炭用石头垒起来,让敌人找不到。民兵们还学会了凿石雷,敌人来时就挂在门背后,鬼子一推门就爆炸,吓得敌人不敢随便进家搜查。下桂花成了紧邻县城的抗战堡垒村。

  决死三总队总部和董天知追悼会

19391225日,刘、邓指挥将黎城收复。193912月的晋西事变后,山西新军的决死三纵队经过重新整编后,建制划归129师,为便于与129师就近协调,从壶关来到下桂花驻扎。

当时决死三纵队的司令员是戎伍胜,政委是董天知。董天知是山西牺盟会和青年抗敌决死总队创始人之一,曾任决死三总队政治主任,是优秀的政治工作者和军事指挥员。在黎城驻扎以后,经常带领部队深入敌占区偷袭鬼子兵。1940820日,八路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董天知接到大战开展的命令后,为了配合我军对白晋路南段的破击而袭击潞城之敌,他选定了居高临下、地形险要的潞城王家庄作为部队的出击之地,819日下午四时,先头部队五十余人到王家庄准备食宿粮草时,日伪潜藏在该村的密侦队小组长王过计和地主分子、密侦队员王锁来向驻潞城敌人告密。当晚三更时,敌人二百多人(其中日军六十人,其余为伪军和警察)分东西两路包围王家庄。

当晚,董天知先派小股部队到王家庄作速应准备,二更时候才带领三纵队队部和第九团一部在破坏公路十余里,收割电话线五百余斤后,到达该村。二十日凌晨三时,敌人用照明弹发出总攻信号,村里立即枪声大作。董天知闻声而起,带领警卫排向西山石坪岭方向抢占有利地形作掩护,把敌人引向自己,让大部队从从火力较弱的东北方向的沟渠撤出。之后,他带领二十八名警卫战士三次佯作向西突围之势,将敌火力吸引至村西边的岩垴凹,与多于自己六、七倍之敌展开激战。他沉着迎战,坚持战斗两三个小时,歼敌九十多名。凌晨五时许,在完成掩护部队撤退任务准备突围时,终因寡不敌众,身中四弹,与二十八名警卫战士一起为国殉难。

董天知是河南省荥阳县汜水镇人,生于1911年。早年参加党组织,19317月在北平做地下工作时被捕入狱,关在北平鼓楼后门的帽儿胡同东北宪兵司令部看守所,遭敌严刑拷打,始终未吐一字。敌因无有力证据,最后判处五年徒刑,关进河北草岚子监狱,后转到北平军人反省院。抗战开始后与薄一波等63人一起被营救出狱。出狱后来到山西,协助薄一波共同创建牺盟会和山西新军,成为新军中我党的领导骨干。牺牲时年仅29岁。据下桂花的老同志回忆,他刚刚于五月份与21岁的刘湘屏结婚,两个多月后就牺牲在抗日战场。是抗战中牺牲的我党我军的高级将领之一。

董天知牺牲后,党组织设法将其遗体秘密运到黎城,其余八路军烈士遗体安葬于王家庄村北的凤壑岭下。在下桂花村西沟的羊窑门口隆重举行了追悼会。参加追悼会的有太行区的领导和决死三纵队全体指战员以及他的夫人刘湘屏(刘身穿军装,打着裹腿)。还有三百多决死纵队的战士以及附近村的民兵和妇女儿童代表五百多人,追悼会主席台上悬挂着董天知同志的油画像,画像下摆着花圈和挽联,时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的杨尚昆题写的挽联:英气横贯比干岭,壮士常存鸭绿江悬挂在最醒目的位置。董天知同志的遗体装殓在棺木中,停放在会场中央,棺前的香桌上,一板一板地烧着本县李庄出产的木香,追悼会现场香烟缭绕,挽联飘荡,庄严肃穆。

戎伍胜代表牺盟会总部和决死三纵队致悼词,在悼词中称董天知是最优秀的牺盟领导者,是最优秀的青年模范,是最优秀的青年军事干部,是民族英雄。戎伍胜悲痛异常,声音哽咽,最后竟失声痛哭。戎伍胜致悼词后,妻子刘湘屏上台讲话,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县抗日政府代表和民兵代表、妇女代表也讲了话。大家纷纷表决心,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先烈遗志,同仇敌忾,与日寇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直到把鬼子赶出中国。

据当年曾在会场的老同志讲,整个会场非常严肃,静悄悄的,尽管参加人很多,但大家都眼里含着泪花,一声不响地为烈士掉泪。追悼会最后,现场响起了震耳欲聋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为死难烈士报酬”“继承先烈遗志,坚决抗战到底。”大家在悲痛中更加坚定了抗战的决心。

追悼会后,董天知同志的遗体由时任南村支部书记的李隆兴等地下党负责清洗董天知同志的遗体并秘密安葬在黎城南村下实头地(据南下老干部李隆兴回忆录载和村民回忆)。抗战胜利后,移葬于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一个人的牺牲,换来了千百人的奋起。追悼会结束后,大家含着泪水,手挽手走向抗日战场,更加勇敢地投入到战斗中。

  杨家垴伏击战后鬼子疯狂报复

129师师部和决死三纵队常驻下桂花,自然引起敌人的关注和不满,加之紧邻县城,鬼子经常派兵前来扫荡和骚扰。

1939年秋,日本鬼子一个小队出西门到上、下桂花一带扫荡,区干队和下桂花的民兵得到内线的情报,就在村东的杨家垴坡设伏,129师为锻炼地方武装,派了一个班协助,参战人员有五十多人,还在阵地上搞了许多伪装。敌人万万没想到在县城的鼻子底下会遇到伏击。他们大摇大摆地排着队,那个军官还骑着一匹高头大马,气势汹汹地一路走来。一进入伏击圈,区干队一声令下,几十支步枪一齐开火,打了敌人个措手不及。被突如其来的袭击吓懵了的鬼子兵,丢下二十几具尸体,其余的抢占有利地形拼命抵抗。

激烈的枪声惊动了县城里的鬼子,马上派出了增援部队。当敌人跑步来到杨家垴破前时,战前已经安排好不恋战、不收战利品的区干队,除留下一些木棍挑着的帽子等伪装外,悄悄地撤出了战斗。前来增援的鬼子与残敌合兵一处,带着掷弹筒,朝坡上一阵猛轰,然后步兵摆出战斗队形,“呀 呀”地喊着朝坡上进攻。等他们攻上坡头一看,区干队早已无影无踪,连个人影也没看到。

恼羞成怒的鬼子兵来到村里,抓到了在庙院内的杨福旺,气急败坏地放火点着了大殿和东西厢房,大火熊熊地吞噬者这座古建筑,那个鬼子军官一挥手,几个鬼子把捆绑着的杨福旺抬起来,扔进了火海。杨福旺本能地挣扎着爬了出来,那几个鬼子又把他抬起来,再次投入大火中,可怜杨福旺和那座明代的古建筑就这样活活地被大火焚毁了。

日本鬼子仍不解气,又点火将村里的关帝庙、永兴寺、观音堂等十座古建筑和部分民房烧毁。

杨家垴伏击战后,鬼子得到了教训,为了控制西进交通,加上县城已经没有好房子可住,鬼子的红部搬到了村子里,也在七宅院里住了下来。把地势较高的土地庙和魁星阁改装成炮楼,设立岗哨,警卫着七宅院的安全。土地庙和魁星阁也因此被保留下来,成为村里十二座古建筑中的幸存者。红部在村里住了三个月左右,就随着八路军解放县城的炮声一起被赶走了。

此后的几年,下桂花多次遭受日寇扫荡和骚扰。老日军一来,村里人就赶忙跑到青头沟、小寨上和黄栌坡等地逃反,有的还跑到南村山上和六洞村一带。村里的老人说:抗战初期村民们一盘散沙,没有组织起来,加上国亡家破,胆子很小。一个鬼子来了,把枪放在门口就进去抢东西了,也没人敢和他们打,只能外出逃反,等到敌人走了,才敢回家来住。

刚开始逃反时,村里有几个老人对鬼子的残忍本性缺乏认识,其他人逃反时,他们自以为年纪大了,日本鬼子不会把他们怎么着,所以没有向山上跑。等鬼子进了村,一个老婆子和两个老汉,都已经六十多岁,就坐在沟坡场堰根晒太阳,鬼子来后,把他们制在那里,要他们说出八路军和民兵的去向,几个老人一来不懂日本话,二来确实也不知道八路军和民兵的去向,只得摇头以对。鬼子见问不出结果,便端起刺刀向两个老头刺去,那个老太婆还给被刺者讲情,拍着手说:“他是好人呀!他是好人呀!”谁知鬼子掉过头来,一枪把她也打死了。

那年秋季,由于有人告密,老日军从上桂华村的韩八贡桥上过去,再包抄下来,在青头沟抓住了一百多逃反的群众,靳功生那年只有十来岁,也被裹夹着押到县城,关在一个破房里,声称“要下桂华人向皇军投降,否则,全部死了死了的。”但是,全村人瞪着愤怒的眼睛,一声不吭,没有一个人向鬼子求饶。最后,村里的秘密党组织考虑到群众的安危,推荐王产义、高海和徐书魁三人出面搞了个假维持,才将群众放了回来。八年抗战期间,下桂花村共被烧毁房屋九百多间,杀死村民十九位。

但是下桂花的群众没有被吓到,没有向敌人屈服,在八路军共产党领导下,全村群众积极参军支前,空室清野,抗战前期即有12人参加了八路军,有26人参加游击队和民兵,同时贡献出了许多成千上万斤粮食和其他物资,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分享到:
0
上一篇: 祖孙三代守墓人
下一篇: 八路军兵工厂在东洼仁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