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留言反馈
首 页 消息动态 炎都尧乡 烽火岁月 人物访谈 红色百村 红色论坛 红色图志 历史记忆 红色视频 红色旅游 祭奠英烈 红色寻踪 抗战根基 红色文艺
当前位置:首页 > 红色百村
红色百村
康森奇鼎力开酒坊
发布时间: 2015-03-09   浏览次数:61236   新闻来源:红黎城   【字体:

   赵晚芹  张步亨

 

    1940年春季,由于当时的战争给政府和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和损失,人们普遍遭受饥饿之袭击。加之当时许多从山东、河南逃难上来的灾民云集黎城,更使黎城人民陷入内外交困之中。那时候驻扎在潞城的日军嘲讽地说:“黎城人跟上共产党,不是战死,便是饿死。”

    黎城抗日政府的马坚之县长为尽快挽救黎城之危况,请教于黎城绅士、老农及有知识的饱学之士,他们都说:“国家尚且如此,要想抗日,要想活下去,只能是自力更生,自己解决问题。”

    这时候,康森奇就提议要开办个酒坊。他说:“黎城不乏酿酒的技术人才,庄头村的水好,不妨开办一个酒坊,以解燃眉之急。而且高度酒还可以代替酒精,可做战场救死扶伤的必备药品,酒又是生活中的奢侈品,河南、河北都是酒的销售市场,我们和河南河北搭界,有极好的地理条件,办酒坊有利可图,是一个救急的好思路。”

    马坚之县长经过慎重考虑,也觉得办酒坊投资少,见效快。最大的特点是不怕产品滞销。于是对康森奇说:“这个任务就交给你去办,选人、选材、选地点,都是你说了算。”

    康森奇将酒坊定在庄头村的察昌院内,并亲自去请来望北村的段小旺、长垣村的老衬、北社村的董补书等人才。这些人请来后,大家一听说是要办酒坊,而且是给八路军办的,所以积极性很高。大家先去找来十几个大缸,几口能装十几担水的大锅,还去南关借来几个土蒸笼。紧紧忙活了十几天的功夫,就酿出了第一缸酒。当清冽的白酒从淋桶里带着温度流到酒瓮里,人们舀一碗,尝一尝,清香甘醇,十分可口。

    康森奇将第一缸酿制出的白酒送到县政府,让马坚之县长品尝。马坚之一口气喝下半碗多白酒,连夸:“好酒,好酒,真真可喜可贺,大功告成,可以外销。”

    枣镇人郑计堂是第一个为庄头酒坊搞外销的人员。他将酒缸装上马车,自己亲自赶车抄小路下了河北涉县、邯郸去卖酒。来回共五天的时间,就净赚下几十块的银元。康森奇一算账,酒的利润约为成本的一倍。他觉得酒坊有发展前途,更加坚定了办酒坊的信心。

    要说当时白酒的销路为何要到涉县、邯郸的原因,因为当时涉县、邯郸等地人口多土地少,且水旱灾害接连不断。老百姓食不果腹,粮食非常紧张,总是一年到头接不住,吃糠咽菜是常事。所以历史上留下了涉县人吃糠的顺口溜:“三天不吃糠,肚里没主张”。哪里还有多余的粮食来酿酒呢?而黎城由于其独特的地理条件,旱涝保收,即使在战争年代,所收的粮食比起涉县、邯郸等地来就丰盈一些。即使是买卖,价钱也便宜。所以酒坊作为黎城县政府的直管企业,在当时确实为县政府救了急。

    酒坊的副产品是酒糟,酒糟又是喂猪的的上好饲料。酒坊的大师傅是麦仓村的靳老计,他就去买来几头壳郎猪,不到两个月就养成了大肥猪。马坚之县长亲临酒坊视察时,对此举大加赞赏。下令杀猪两口,派人将整口的猪肉送给太行区领导改善生活。李雪峰等领导吃了猪肉,听了汇报,很是高兴。一致认为,黎城县以战养战的路子值得推广。

    1940年4月中旬,北方局高干会在黎城的霞庄和北社召开,东黄须村是会议的报到处。与北方局高干会同时召开的还有冀鲁豫省委组联工作会议,会议扩大到太行区所属各县县长,当时黎城县县长马坚之,武安县县长郑晶华住在霞庄村,都参加了会议。

    由于北方局高干会开在太行区的黎城,马坚之县长自然就成为会议的东道主。马坚之尽地主之谊,将县政府酒坊(即庄头酒坊)新酿的上等白酒用车拉上送到会议驻地,让参会人员品尝,从此,黎城的白酒名扬太行。

    酒坊的开办,不但解决了县政府的部分日常开支,而且还把酿出的高精度酒提供给一二九师卫生部,作为对伤员的消毒药品。到1943年春,庄头酒坊事业达到鼎盛。

分享到:
0
上一篇: 一二九师卫生部住庄头村
下一篇: 黎城县彭庄兵工厂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