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留言反馈
首 页 消息动态 炎都尧乡 烽火岁月 人物访谈 红色百村 红色论坛 红色图志 历史记忆 红色视频 红色旅游 祭奠英烈 红色寻踪 抗战根基 红色文艺
当前位置:首页 > 红色百村
红色百村
八路军兵工厂在东洼仁庄
发布时间: 2015-03-09   浏览次数:51900   新闻来源:红黎城   【字体:

                                    申福忠

1943年夏,日寇对太行抗日根据地核心区黎城的最后一次大扫荡后,日本鬼子已成秋后的蚂蚱,使劲蹦达也顾东顾不了西,抗日战争将进入反攻阶段。原先设在黄崖洞和深山沟的八路军兵工厂,搬迁到了县城东的东洼和仁庄村。

据东洼的郭远方和仁庄村的申秋魁两位老人回忆,大致勾勒出了兵工厂在村的概况:

兵工厂刚来时,设在东洼村上的关爷庙内,只有二十多个人。领导是老八路,其他技术人员大都是俘虏过来的敌方的专业人员。所以,对百姓的态度和执行纪律都不够好。开始时在庙里西廊坊里装配炮弹。主要是制造迫击炮弹。炮弹长七十公分左右,粗二十公分左右。从外边进弹壳,手工装好后,每两个装一箱钉好外运。主要设备有几台手动旋床,加工一些小零件。(停河铺原村现年81的宇文进贤老人回忆,1944曾和本村民兵到东洼兵工厂拉炮弹和手榴弹往潞城、涉县送)

过了不长时间,大批人员不断从外地迁来,工厂的规模逐渐扩大。占了村下的文庙,又在河边两座大厂房。长四十多米,宽二十多米。还新建了厂部,是管理人员办公的地方。开始时的领导大家叫他李技师,还有个叫刘经尧,是木工组的领导。

约二年多后,厂里工人发展到二百多人,各项管理逐步走上正轨。健全了各级组织领导,规定了许多规章制度。生产上设立了了翻砂车间、木工车间、机工车间,不但装配炮弹还自己翻砂炮弹壳。还专设了完成部。完成部是在村东另打的十几孔土窑洞里,窑不大,出于安全考虑,每孔窑里只安排一个工人,负责炮弹的最后一道工序。1946年兵工厂发展到一千多人。

随着前方对炮弹的需求增加,厂子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将木工组、铁工组搬到了仁庄村。先号树,修建厂房,在村下河沟的开阔地里占地二十多亩,建了四排平房,每排十四间。村里的大树都被杀光了,全部用在了兵工厂。后来又开设了锻工组。当院有棵大杏树,树干粗约一尺多,而且长得枝繁叶茂,高高大大,在树干上做了个大滑轮,吊个大铁铊,把开锻道轨。

木工和铁工组搬走后,东洼那边的厂子里又增加了制造子弹的车间。设有化铜炉,压制子弹壳。直到六十年代,孩子们还在旧厂房的煤渣坑里挖到过大小不等的铜块。

兵工厂设有专门的灶房,还建有澡堂。工人们都住在村里的民房里,有相当一部分工人带有家属。家属们还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计。在厂里领上白绸子,缝制指头粗细稍长于指头的小炸药包。缝成后,利用口袋后边的细绳子绑成把,送到东洼,装上炸药,塞进炮弹尾翼上的助推孔里,增加炮弹的射程。

兵工厂在两村住了六年多。最后,工厂发展到一千多工人,规模已经相当大。1949年冬,兵工厂逐步搬迁到黄碾附近的安居村。后来又迁至长治城南的北董一带,逐渐发展成惠丰、淮海、清华等大型军工企业。

兵工厂搬走后,仁庄村的大厂房改做粮库。当时太行区府八县的谷子全部交到这里。外县的交粮者,有时不能赶回,就住在仁庄村里,又是牲口店,又是卖饭铺,最多时有十几家饭摊。当时的仁庄,每到秋后,村前大车小辆车水马龙,人欢马叫热气腾腾,好不热闹。后来,粮库又增设了加工车间,碾谷磨面。用锅驼机作动力,每天从早到晚,“咚、咚”响个不停,刮得外来人晚上睡不着觉。有了加工厂后,粮库直接向外提供成品粮。申秋魁老人当年正年轻,曾在那里扛麻包,当搬运工。对那时仁庄粮站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分享到:
0
上一篇: 下桂花------黎城抗战的桥头堡
下一篇: 太行山村 红色记忆
返回